【神學問題思考】異端歷史的回顧--亞流異端

 

Arius230x168亞流(Arius, 256- 336),利比亞人,曾任亞歷山大城長老,他雖不是主教,但他的名聲在社會上很高。他在那裡常主持聖餐,並傳講和解釋《聖經》的經文。他一直以自己所受的教育自居,說他從教師們那裡得到了智慧。當然,從亞流異端的來歷方面考慮,人們會很關心亞流的師承源流。但是,人們不確知他的老師是誰,有人說,可能是與他同時的在安提阿地方的路西安(Lucian),他是一個神學家,在312年殉道。亞流曾說起過他,說路西安和他是師徒關係。路西安在基督論方面,曾錯誤地主張基督既不是完全的神,也不是完全的人。他的基本主張是,道(Logos),或神的兒子,是受造的。如果路西安和亞流是師徒關係,那麼,路西安的觀點和亞流的觀點幾乎是相同的。

亞流異端主張的暴露,是在324年,是在羅馬君士坦丁皇帝的時候。根據一份由Eusebius記錄的歷史材料"君士坦丁二世生涯"(Life of Constantine II),亞流曾經錯誤地解釋了《箴言》第8章22-26節的經文,他所用的是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的《聖經七十士譯本》,這譯本在西元前二、三世紀完成,現存的已不完整。《箴言》8章22-25節是用擬人的寫法,描寫"智慧"的自白,"智慧"是指"道"(Logos),就是在讚美基督。第22節"智慧"自白說:"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亞流認為"起頭"就是"開始","造化的起頭"就是創造的開始,既然是創造的開始,亞流認為一定有個時間的起點,所以,"道"(Logos)是在時間內"開始"的,不是在永恆中開始的,因而,"道"不是無限的。但是,原文說"道"是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怎麼可能是在受造的時間之內呢?

亞流還認為,基督不可能是神生的,因為《箴言》8章24-25節說:"沒有深淵,沒有大水的泉源,我已出生。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出生。"亞流說,可見基督不是神生的,而是從"無"來的。既然是"從無到有",那麼一定是受造的。亞流這樣主張的原因,是因為他不相信有另一位神可以與父並列。亞流在給亞歷山大主教的一封信上說:"我們知道有一神,他是自有永有的,獨一永恆的,獨一沒有開始的,獨一真神,獨一不朽的,獨一有智慧的,獨一的善,獨一的拯救,獨一的審判者。"亞流的八個獨一一,不是指向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他是要強調:神只有一位,不是三位一體,只有父神。他認為:"子"不可能與"父"同源,不可能與父是同一本質,"子"雖說是"父"所生,實際是父所造,那是"從無而出"的,是第一個受造的,比萬有要高,但比起"父"來要次一等。

我們從《聖經》上看,如果,父神生子,是指耶穌道成肉身的"人子",那麼,"子"的出生就有時間的開始。但是,在道成肉身之前,"子"是太初的道,"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約1:1)"父"是在無限中生了無限,在永恆中生了永恆,所以,就神性說,在耶穌道成肉身之前,"子"與"父"同等,正如耶穌所說:"我與父原為一。"(約10:30)父和子本質相同,但不是一位。當然,作為道成肉身的"人子","子"是比在天的父神要小,所以,耶穌又說:"父是比我大的。"(約14:28)

亞流把父神生子,看成是"從無而生"的,雖不是生於永恆,但是父首生的,是第一個受造的。但是,當我們從神性的意義上講到"父生子",並不是講到生了個身體,而是"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西1:15),是父神性的彰顯,"祂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來1:3)我們只能從這些經文理解父"生"子的屬靈含義,而不能作武斷的推測。如果承認耶穌是神本體的真像,子與父是同一本質,那麼,子就不可能是受造的,而是父所生,為父所生也不是像其他受造物一樣從"無"而來,"子"是"神本體的真像"。

主耶穌是真神又是真人。作為真神,祂與父神同一本質,父無限子也無限,父全能子也全能,父永恆子也永恆,父創造萬有子也創造萬有。主耶穌作為真人,祂是"人子",祂是聖靈受孕,是童女馬利亞所生,祂是真人,只是祂沒有罪。亞流卻提出另一種看法,他說"子"超出了我們普通人,"子"是第一個被造的,是完美的。並說,耶穌雖完美,但他更靠近人,不是更靠近神。

神學思想史家剛撒樂思(Justo L. Gonzales)在他的《基督教思想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中,對亞流異端作了較清晰的概括,摘譯其中一段:"亞流是絕對的一神一位論者,所以,聖子不可能是從聖父來的,不能說他是父本質的一部份,也不能說他與父相像,因為這些說法不是否定了獨一真神的原則,就是否定了神的非物質的本質。子不可能沒有開始,如果沒有開始,他可能是父的"弟兄",但不是"兒子"。所以,子有個開始,是父從無所造。在此之前,子並不存在,正因為如此,所以斷言神是永生之父是不對的。但這並不否定有"道"(The Word)始終在神的裡面,那是固有的理性。但是這"道"或神的理性,是和"子"不同的,因為"子"是後來受造的。當一個人說"子"是"智慧" (The Wisdom) 或是神的"道"的時候,其正確性僅僅在於區分了兩者的不同,也就是"道"是始終存在的,因為"道"是神的理性;但是,另一個"道"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雖然萬物是藉他造的,他自己是父造的,所以是一個受造的,不是神。"(V.1,p263)

亞流在這裡提出了兩個"道"的理論,是因為耶穌基督是真人又是真神的真理,以及聖父與聖子是同一本質的真理,對亞流來說是不可理解的。亞流異端在基督教歷史上產生過極惡劣的影響,因為亞流異端更加抽象和詭辯。亞流異端的核心問題,是反對基督耶穌與父神同等。

亞流的主張,在西元325年召開的尼西亞全教會會議上,被定為異端。這次會議是有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皇帝召集,有318位主教出席,由安提阿主教於游斯塔修斯主持。君士坦丁皇帝(258-337)曾征服了東方一些國家,在土耳其建立了東羅馬帝國,國都建立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可能在312年信主,但沒有受洗,直到死前才受洗。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宣佈宗教自由,停止迫害,鼓勵公民加入教會。西元324年,即尼西亞會議召開的前一年,君士坦丁宣告政治與宗教的聯合,君士坦丁說:"我也是一名主教。你們是主教,你們的權限是在教會裡;我是一名主教,是由神按立從外面監督教會的。"此次會議是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尼西亞城召開,君士坦丁召開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要使教會統一,因為教會的教區,和各省的社區是重合的,如果教會分裂了,國家也會分裂。

關於此次會議的合法性,我曾在2005年的《戳穿"達文西密碼"的謊言》一文中說:"我們主張教會和國家分開,這是因為教會不應當被一種政治體制所控制,以至於教會不能夠按神的旨意和《聖經》的原則行事,而成了國家的一個行政部門。但是,我們從尼西亞會議來看,這次會議和會議所得到的重要結果,是制定了歷史上第一部基督教正統信仰的信經。教會並沒有成為政權的附屬品。這次會不能說成是教會與政治的聯姻,因為會議並沒有屈從於政治的壓力,而作出任何違背《聖經》的錯誤決定,反而在基督論上確立了正確的教義,成為歷代信仰告白的典範。這次會議能夠為教會的信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無疑是神的作為,是很奇妙的事。神有時候也藉著君王作器皿,來幫助實現神的計劃,正像神曾藉著波斯王古列使以色列人從被擄歸回一樣。"

"尼西亞信經"是對亞流異端的批判和對正統基督論的闡述。信經中有關基督論的部分,摘錄如下: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出於神而為神,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 not made),與父一體(homoousios),萬物都是藉著祂造的;祂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著聖靈,並從童女馬利亞成肉身,而為人;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於十字架上,受難,埋葬;照聖經第三天復活;並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祂的國度永無窮盡。"

《尼西亞信經》(The Nicene Creed)在起草的過程中,持守真道的主教亞歷山大(Alexander)和他的得力助手亞他那修(Athanasius)奮力主張:信經上只能使用《聖經》上的專用語來表明基督教的信仰。這個正確的主張,竟被一些人反對,並引起爭論。在爭論不能取得一致的時候,皇帝的牧師何西斯(Hosius)在亞歷山大和亞他那修的指導下,幫助君士坦丁提議選用了一個希臘複合詞,這個複合詞能夠清楚說明聖父與聖子的關係,與《聖經》的真理一致。這個複合詞就是:homoousios,這個詞在尼西亞會議前,已經被使用,所以對大多數人並不陌生。 Homo意思是"相同"(same) ;ousios意思是"本質"(substance)。就是說,聖父和聖子有相同的本質。這個複合詞被大多數主教們接受,用來表述聖父和聖子的關係。後來,這個複合詞被寫進尼西亞信經,中文譯作"與父一體",英文譯成consubstantial,意思是one substance with the Father。尼西亞信經上的用語"與父一體",並不是《聖經》上的原話,但是,和《聖經》上主耶穌說的"我與父原為一"(約10:30)這句話的原意相合。

尼西亞信經上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表述,是耶穌"受生而非受造",亞歷山大曾堅持主張寫在信經上,以表明與亞流異端的分別。這個分別對護教學是一個極重要的貢獻,幫助很多信徒更清楚地明白了耶穌的神性特點,因為如果說聖子是受造的,那就等於說祂不是神了。主教們這些重要的主張,就使得建立在《聖經》根基上的正確信仰得以保持和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