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耶穌愛華埠」多倫多華埠的起源

 

 HeadlineImage1408 Tor Atc

 

全球八大最著名的唐人街,分別坐落於新加坡,墨爾本、吉隆坡、檳榔嶼喬治城、紐約、三藩市、溫哥華以及多倫多。根據歷史資料《多倫多唐人街》的記錄,大多倫多地區唐人街的雛形,始見於上世紀。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大多倫多地區內可稱為「唐人街」的地方,大致有七處之多,其中保留著傳統風格,又最多人知道的,就是中區唐人街。多倫多唐人街的發展史,要從十九世紀中葉的「淘金潮」說起:

1858 年 7 月 28 日,卑斯省的菲沙河畔有金礦被發現,亟需大量人手開採,於是一批又一批的勞工,從廣東省四邑地區,即開平、新會、台山及恩平一帶,經香港被運送到加拿大的西岸。1870 年,當時的加拿大首任總理約翰‧麥當奴,決定要興建一條跨越洛磯山脈,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橫貫加拿大東西兩岸的鐵路。於是,原本已經在卑斯省開採金礦的華工,又加入到鐵路的建設工程,隨着鐵路逐漸建成,華工當中有不少人,由加拿大西岸遷移至東岸定居。

來到多倫多定居的華人,最初聚居在威靈頓街以南至約克街一帶,根據 1881 年的人口普查資料,當時的華人只有 7 名,而 1891 年另一次人口普查顯示,多倫多華人只增至 33 人。鐵路全線貫通之後,由西岸遷居到多倫多的華人開始激增,在 1910 年至 1918 年期間,華人社區擴展到伊利莎伯街及登打士西街一帶,逐漸形成多倫多最早的「舊唐人街」。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居住在大多倫多市及臨近區域的華人數目,估計約有 60 萬人,居住的地點亦由原先集中在威靈頓街、伊利沙伯街、士巴丹拿道及芝蘭東街一帶,分散至北約克、士嘉堡、約克區、密西沙加、甚至更遠至倫敦市、聖嘉芙連市等地區。

但是「舊唐人街」卻不復存在了,當年多倫多市政廳的選址定在伊利莎伯街,沿街店舖被政府收回,於是在該處聚居的華人分三路遷移,一路向西搬遷至士巴丹拿道夾登打士西街一帶(從六十年代初具規模),形成現今的「中區唐人街」;另一路向東遷移到芝蘭東街夾博維爾路一帶(七十年代開始發展),即「東區唐人街」;亦有一些搬到士嘉堡雪柏大道上的慶龍中心。自此以後,雖然華人的聚居地逐漸遷離市中心,但是「中區唐人街」,因其歷史悠久、風格傳統、商鋪最多、人流最密等原因,依然是多倫多華埠的標誌。

HeadlineImage1408 Tor Atc 1基督教在早期華人社區中的的角色

以下是多倫多市政府檔案處本地中文歷史資料:1910 年,多倫多中國基督徒協會開設了閱覽室,舉辦英文班和查經班;1919 年,多倫多中國基督徒協會成為基督教青年會,並舉辦祈禱會、團契和露天崇拜,幫助從中國來的學生;1928  年,基督教青年會會員協助開辦基督中國教會;1956 年,基督教青年會成立基督教長老會。

多倫多華人浸信會——中區華埠的鄰舍
坐落於比華利街 72 號的多倫多華人浸信會,前身是比華利街浸信會,建於1886年,曾經是瑞典人,德國人,捷克人,匈牙利人,芬蘭人,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教會。1967 年間,麥敦睦牧師和兩位退休歸來的宣教士 Queenie Allen 女士和 Edith Scott 太太,在這裡開設了英文班和主日學工作。麥牧師看見教會附近有很多華人聚居,心中盼望能夠把福音帶給他們,可是沒有華人協助,就連懂得幫他寫中文傳單的人也沒有,他就把這件事以禱告交託神。

聽禱告的神有奇妙的預備,於同年秋天帶來幾個信徒家庭。適逢六零年代末期,加拿大移民政策開放,香港社會不穩定,刺激移民加拿大的人數增加。就是這樣,神使用了比華利街浸信會,開展多倫多華人福音事工,教會也因此逐漸興旺起來。

1972 年,比華利街浸信會舊址由華人基督徒購入,並改建為現在的多倫多華人浸信會(多浸),其建築物早已被政府指定為歷史文物,繼續見證華人移民與中區華埠之間的淵源。1975 年西貢淪陷,越戰結束,大量越南船民以難民身分陸續抵達加拿大,同時也有東南亞越、棉、寮難民湧進,然而神早已經預備了多浸作接待的工作。八十年代初期中英談判開始,在香港回歸的陰霾下,從香港來的新移民逐年增加,於 1997 年之前達到高峰。本身以留學生身份來到多倫多,畢業後留下來定居的華人不少,因應時代需要,教會相繼開展了青年學生福音事工、大學生團契、查經班等,有些當年參與其中的學生,成為了今天各教會的領袖或傳道。當香港移民的人數減少後,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和移民人數日見增多,向國內同胞傳福音和各樣國語事工又成為當下教會的工作重心。

多倫多的眾教會,一直守望著這個加拿大第一大城市。眾信徒應把握每一個神給予的機會,盡心、盡性、盡意、盡力,順服主的心意,與主一同出去,走遍各城各鄉,將福音遍傳這華埠的每一角落。也願耶穌基督的教會能成為各地區之燈台,承接使命,使我們的自己的地區裡好好地為主發光。願榮耀歸予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也願人人得聞福音,主必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