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聖誕沉思

 

Christmas 1看到街上張燈結彩,人群熙熙攘攘,採買送禮的滿天飛,便知道又到了聖誕節了。

這時候的基督教報章雜誌,照例不失時機地刊登出許多紀念耶穌誕辰的文章來。關於節日的由來,年年重來複去的,內容不外乎有兩大派的觀點。

一種堅持認為,十二月二十五號這一天並不是聖子的真正生日,甚至就連目前國際通用的紀元公歷法所計算的年代,都略有偏差,算是 "將錯就錯","以訛傳訛" 吧。這一點確實已經被過與不過這個節日的所有基督教徒們所公認了﹔況且如今此節業已極大的偏離了主旋律,滑向了商業化、世俗化的危險邊緣,原本聖潔、單純地紀念主的初衷幾乎完全喪失殆盡了﹐所以需要 "正名",不應該大事慶祝。

Christmas 2另一種則詮釋,當初基督教剛剛被羅馬皇帝康士坦丁立為 "國教" 不久,他出於 "護教" 之目的,故意用了這個原為拜太陽神之生日的異教風俗節期,改作慶賀基督聖嬰降世的日子,以此來沖淡、擠掉舊習對世人的不良影響,算是 "明知故錯","因勢利導" 吧。何況如今世風日下,一些人也僅僅是在這個時節才記起教會來,跑到教堂裡看看,沒準兒能被氛圍所吸引,聖靈所感動,就歸降基督了。所以慶祝之也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之所以產生這不同的看法,起因是在《聖經》中著實找不到這聖誕日的記載。按人之常情來說,如此重要的事情,神照理是應當默示給我們的,以便讓人有歡祝喜慶的依據,可偏偏就是沒有。或許上帝刻意隱去的吧,可能是因為耶穌到世界上來是作挽回祭的,祂的壯烈之死和其後的榮耀復活,才是"重點"、"重頭戲",較之生辰來似更具非凡意義。各福音書中一致詳盡地記錄了祂受難前後的細節以及確切的死期,似乎支持這一觀點。這自然留下的確據,使後來基督徒們在紀念 Good Friday 和 Easter 組成的復活節一事上,不曾有過分歧爭議。

由此可見,耶穌的華誕何日,並不恁地打緊,重要的是要曉得﹕祂曾經來過我們的地球,這就足夠了,然後循之去思考祂蒞臨的原委和用意。

毫無疑問,過生日是我們人類的習俗,放之四海而皆然。蓋因吾等被造的人類,壽命是有限的,"出生入死",有始有終。但造物之主卻是無限的,自有永有,創始成終,祂怎會像人一樣的去 "慶生" 呢﹖其實,神的兒子本來就是活著的,祂道成肉身來我們所在的世界走一遭,旨在擔戴全人類的罪愆,如沉默的羔羊被宰,釘死在十字架上,用其流出的寶血,成就天父對人類的浩大救恩。而三天之後的復活,四十日後的升天,這些神跡又一次地表明了,祂確確實實是天地萬物的主,而不是先知、聖賢、教主。

除了耶穌,古今中外,世間萬邦的任何 "偉人"、"教主",都在死亡面前 "一籌莫展",難逃魔爪毒鉤。這罪的工價是從始祖的根兒看,乃人咎由自取的〔創2﹕17〕,那不可逾越的終老大限,發人去深思永生之道。正如《舊約》所言﹕"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意味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7﹕1〕。由此亦不難窺出,死是 "重" 於生的。所以,我們紀念耶穌上十字架的死,意義超過為他 "過生日"。

當然,更關鍵的是能否 "死而復生",如果耶穌像常人那樣,"一死了之" 了,那信徒們便作 "鳥獸散" 了,也就不會有基督教和數不清的追隨者了。但是祂復活了,而人類歷史上惟有耶穌一 "人" 勝過了死亡的權勢,從而成為了普天下所有信祂之眾的美好盼望。祂將永生的靈命賜給信祂而重生的人,他們未來也必會死裡復活。只要今人悔改認罪,接受祂作自己的救主,就一定可以在末日 "劫後餘生",或從墳裡走出來,在空中與主相見,同在天國樂園,直到永永遠遠。

古時候最早期的基督徒們,在主後的三百多年間裡從沒有慶祝過耶穌的生日,大家只是守主日、過復活節。後來出現的這個以 "行政手段" 人為地設立的 "聖誕節",究竟在屬靈的裡程中起了多麼大的 "護教" 作用,很難說清楚的。在此也容我綴上一筆 "題外話"﹕其實上帝的教誨是 "法力無邊" 的,用不著什麼人來 "保駕護航",祂的靈自如地運行在宇宙人間,無處不在,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反過來,我們人倒是需要時時刻刻靠著神的道,來保守看護,不遇試探,脫離凶惡,避邪免災的。

今天我們靜下心來,瞧瞧眼前的這聖誕節的光景吧。從 Christ's Mass 縮成的 Christmas,已經變為了X-mas,後者也可作如是解釋﹕X 代表莫名其妙﹔M 代表錢財〔money〕﹔A 代表娛樂〔amusement〕﹔S 代表時節〔season〕,成了人們縱歡享受的好時機。到底還有多少人在這一天,真正的去思想主降臨的偉大意義﹖

再冷眼看看節後的第二天,那將有餘的禮物置於箱盒〔box〕裡分送給窮苦人家,以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太5﹕7〕之遺傳,〔這便是 Boxing Day 的由來〕,也都蛻變為起早貪黑,蜂擁擠進各大商場搶購便宜貨的 "瘋狂" "群眾運動" 了。而且這長假期,宴樂消費等 "擋不住的誘惑",弄得多元文化 "民主" 社會中的其他教徒們,亦有了微辭,發聲呼吁政府另辟些別的宗教教主的 "誕節",也作為公眾假日來慶祝,以示信仰 "自由" "平等"。甚至連不信教的國家也都興起來過聖誕節了,成了聚聚,大吃海喝,收送禮物,滑潤社會關係的又一 "藉口"。

這些怪現象,不能不讓人感到一種尷尬,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在這虛華的熱鬧之背後,在這喧嘩的雜音之中,我們基督徒難道不應該深刻的檢討,好好的反思,我們為主做了什麼樣的見証,因而發奮 "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進行一番 "撥亂反正"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