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兩期的討論中﹐看到當人把自己視為 "受害者" 的想法時﹐會有很多不理性的反應。今期﹐我們探討 "受害者" 的形成過程﹐嘗試從而找到跳出惡性循環的路徑。我們知道不同情況的受害者都有不同的前因﹐如年幼時在學校被同學欺凌﹐年少時被性騷擾﹐或被人強姦﹐或結婚後被丈夫施暴虐待﹐或多次受到感情創傷﹐甚或離婚等等﹐都各有不同細節上的差異﹐但他/她們都易歸納自己為受害者﹐都是他人的錯﹐對自己做成嚴重創傷﹐導致自己難以正常生活及成長﹐甚至影響一生。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1926-2004)是一名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也是國際知名的研究生死學大師﹐她是臨終關懷之母。伊麗莎白在其《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1969》一書中指出了臨終前的五階段:
否認(denial):拒絕接受將死的事實;
憤怒(anger):為命運獨獨挑上「我」的事實而痛苦不堪;
討價還價(bargaining):嘗試著使死亡延後﹐或藉著自我欺騙式的約束、否定、祈求以及承諾來試圖改變已預測的死亡時間;
沮喪(depression):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感到絕望;
接受(acceptance):能以平和的心境面對﹐接受死亡等五個階段;
多年來﹐在輔導過程上看到這些不同情緒變化階段的解釋不只適用於 "面對死亡過程"﹐也同樣適用於解釋面對生命歷程中的各種逆境﹐包括離婚、突然患有絕症、親友遭天災人禍遇難等的反應﹐甚至是自己遭受到強姦、虐打、被擄、作人質、大型交通意外的受害者等等﹐都可看到這五個階段的情緒轉變特徵。今期我們嘗試用這五階段概念作基礎﹐探討在婚姻關係中久經衝突困擾的處境看 "受害者" 的循環﹐然後去探討破解這循環的另一方向。
婚姻中的 "受害者" 是如何形成的?
處境:首先是有某些情況出現﹐套用上兩期的婚姻關係例子﹐當太太覺得丈夫有暪騙自己之嫌﹐且有不少間接證據﹐這些 "受騙感覺" 便慢慢累積﹐並影響她的情緒。例如某次爭吵後﹐丈夫在房間放置一面鏡子﹐以便看到房內其他人情況﹐但全屋只有夫婦二人﹐太太便提出抗議。丈夫事後立即道歉兼搬掉鏡子﹐心想事情就此了結﹐誰料太太卻經常以此事件作話題﹐責罵丈夫對她不信任﹐破壞彼此信任關係﹐而她對丈夫有更多的提防。其後﹐家中又出現一些怪現象﹐如一條毛巾原本在浴室﹐忽然不見﹐後來卻在飯廳發現;她常用的雨傘失去﹐太太懷疑丈夫帶第三者回家﹐拿走她的傘﹐不多久卻在鞋柜旁邊找到。漸漸地家中發生很多類似事件﹐這位太太認為丈夫有第三者。盡管丈夫每次都解釋沒有第三者﹐但太太始終不接納﹐堅持她的假設是對的﹐雖然未有確定人物﹐她認為總會找到的。她把自己因丈夫對她的不忠當作事實﹐自我認定是受害者。
企圖心:當每次有怪事出現﹐這位受害者便會想﹐是否偶然出現的巧合?還是刻意的行為?或是其他仍未知的因素?若果未曾經此思考過程﹐便立即歸納為對方刻意做成﹐則是帶著偏見﹐以情緒帶動行為﹐有欠理性。當經過了思考步驟(可能是分秒之內)﹐受害者會按其理解作出自己認為合理的解釋。
否認:"何以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做錯了甚麼竟有此報應?";"這不是真的﹐他不會這樣對我!" 那位太太早期也有不認為 "丈夫有第三者﹐自己是受害者" 的想法。因她也看到丈夫正面的表現﹐如勤力工作、經常在家﹐是家中主廚﹐有出外活動都盡量一起去﹐也有定期返教會及參與事奉﹐也沒有煙酒賭之類不良嗜好。她有病時對方也儘量陪?自己去看醫生及治療﹐每年都一同去旅遊兩三次。故此她有時也覺得未必是有第三者。
憤怒:然而﹐每當她遇上某些物件失去﹐或是被移動過﹐或是見到與平時有別的情況﹐便不由自主大發脾氣﹐不由分說便認定是丈夫帶第三者回家﹐並取走或移動其物件。這些 "偷步式結論"(jumping to conclusion)是非理性的﹐因為沒有以事論事﹐正如在處境所述﹐所謂"失去"﹐原來可能是她隨便擺放﹐忘記原位。她忘記了﹐可能是太多事務分心﹐情緒困擾﹐影響其記憶及專注力。問題關鍵是她漸漸失去以理性看丈夫是否真的有第三者﹐而是已肯定有﹐只欠 "誰是那人?" 而這 "非理性" 思維便帶動她的情緒面對事情﹐從而引伸去凡有物件失去或移位必然是丈夫帶第三者回來導致的惡性循環推論。
討價還價(bargaining):這位太太對丈夫長期以來的不忠﹐在發怒後不時說出:"如你有做﹐肯認錯﹐我可以原諒。";"你既然不愛我﹐為何要同我結婚?";"不如離婚吧﹐大家各自找律師" 等等。很明顯﹐這是在討價還價﹐期待丈夫有明確答覆。這階段﹐若果雙方可以開放坦誠溝通﹐放下各自的假設立場﹐接受對方的解釋﹐衝突便煙消雲散﹐關係可以更上一層樓﹐彼此反對而會有更深的了解和珍惜。
沮喪(depression):可是現實卻不如己想﹐那位丈夫堅持表示沒有第三者﹐也指責她太過疑心重﹐凡事用陰謀論去想。對她盡責關心﹐做討她歡心的事情﹐她不但不欣賞﹐反指是 "做戲給人看"﹐不信他是真心做;見到有物件失蹤便立即死咬是第三者﹐他感到她完全無理取鬧﹐令他更沮喪失望。她看到丈夫的反駁﹐死不認錯的態度﹐進一步陷入沮喪失望情緒中。
接受(acceptance):當經歷了討價還價﹐沒有期待的答案出現﹐這位太太便陷入沮喪憤怒再沮喪的循環﹐當中可能包括找她的朋友傾訴找支持者﹐甚至乎找牧師﹐可信賴的夫婦朋友﹐甚至是輔導﹐希望能令丈夫坦白承認﹐她便會從輕發落。然而﹐事實發展卻非她所期望。丈夫的立場也堅固﹐完全不承認有第三者。結果她便處於無可奈何接受的失物衝突暫時緩解再失物再衝突現實﹐她仍然堅持自己是受害者﹐一切問題都是由對方造成的。
如何跳出惡性循環?下期繼續。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質實﹐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
凡盼望之事﹐都是未見之事。我們是有盼望的人﹐生活的目標不該放在所見的﹐乃該放在所不見的。因此﹐我們行事為人﹐包括對自己、對配偶、對婚姻、對信仰﹐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