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 耶穌如何改變世界

 

book認識耶穌有多少?從聖經福音書的記載,我們得知耶穌在世上的行事為人:祂生於木匠的家庭,自幼已經熟悉猶太人的律法書;長大之後,祂成為當代出色的教師,受到極多群眾的愛戴;祂所行的神跡奇事,也充份顯明祂憐憫的心腸,願意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傷的人同悲。

然而,耶穌這個人殊不簡單,祂對日後人類歷史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專欄作家奧伯格(John Ortberg)所寫的《耶穌如何改變世界》(Who is this man? — The Unpridictable Impact of the Inescapable Jesus),整理了數十位一流的歷史學家、社會文化研究學者和科學、藝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共同探討這位看似平凡的人物,對世界卻帶來空前絕後、驚天動地、翻雲覆雨的劇變,而且歷久不衰,昔日祂親手掀起的一場思想革新,至今依然盪漾著瓣瓣漣漪。

距離耶穌時代二千年後,著名的歷史學家威爾斯(H. G. Wells)對耶穌有以下的評價,他說:「我是史學家,我甚至不是基督徒,但我發現世界仍不由自主地圍繞著這個最具影響力之人的生平與生命打轉。」

在世人睥睨的眼光中,耶穌背負著母親未婚生子的名號,出生於平凡、貧窮的家庭,怎知卻成為當權者極大的威脅,竟發號施令,屠殺全城兩歲以下所有無助的小孩。耶穌到底是何許人,讓手執大權的行政首長對仍在襁褓中的嬰兒也忌憚三分。

在古代的世界裡,並非人人生而平等,階級層次分明,不得輕易逾越。君王等同神的地位,至少也是半神半人,其次是文武百官和祭司,繼而是工匠、商人和做手藝的,最後是農民和奴隸,被視為社會渣滓。

對比起君王,小孩子的輩份最低,在希臘文裡,小孩子的意思是「沒有聲音」,當時社會,奴隸、婦女和孩子都被視為沒有發言權的一群,孩子的特徵是害怕、軟弱和無助,被動而需要有人照料。

然而在耶穌眼中,每個人都極其寶貴,因為我們是按著上帝的形像被造的。一次,門徒企圖制止小朋友到耶穌那裡來,耶穌卻溫柔地接納他們,祂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祂也曾說:「凡為我的名接納一個像這樣小孩子的,就是接納我。」祂的言行正正刷新了當時所有人的觀念與想法。

在耶穌經常活動的社區裡,祂擁有「稅吏和罪人的朋友」的稱號,而不是一心攀附權貴。一生與平凡小老百姓為伍的祂,深深關懷長大痲瘋的、瘸腿的、失明的與討飯的;祂也關心妓女、漁夫、女人和小孩,祂所宣揚的真理,與當時的傳統思維背道而馳。

自此,耶穌靜靜地展開了革命性的更新,從社會底層,掀起了一場緩慢而深遠的運動,打破了貧富、貴賤和尊卑之間的差距。

耶穌基督的跟隨者,秉承祂的教導,重視孩子生存的權利。二世紀的《十二使徒遺訓》中,明文禁止當時盛行的墮胎、棄嬰與殺嬰。四世紀晚期,有位信奉基督教的皇帝明令廢除棄嬰的惡習,即使父母無力撫養嬰孩,也不再拋至糞場,而是擱到修道院或教會大門口。從此,孤兒院便由修道院和教會所興建。

與當時代的神職人員相比,耶穌更明白受壓者的處境,祂不僅了解社會風俗架構之下的受害者:孤兒、寡婦、寄居的、窮人和囚犯;也明瞭因為身體殘障、畸形或因宗教歧視,而被社會摒棄的邊緣人士。動了憐憫之心,伸手觸摸他們的患處,殘缺的生命也受到尊重。

耶穌的慈憐感染後來許許多多的信徒,回應病人的需要,擔起照顧護理病患的責任,醫院的建立由此而來;也開始關注弱勢社群,致力解放奴隸、協助囚犯、妓女、吸毒者重回正軌,享受上帝所賜美好的生命。

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並非自古已然,亞里士多德寫道:「人有貴賤之別,主僕之分,乃天經地義之事,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微低賤,打從呱呱墜地,有人註定享福,有人卻註定為奴。」然而以基督教精神為本所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卻指出:人人生來平等,造物者賜給人類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是誰扭轉了社會階層牢不可破的隔閡?耶魯大學哲學系教授伍斯特福的答案令人嘖嘖稱奇:是基於聖經的教導,耶穌親自清楚闡述,向世人宣告:每個人都是按著上帝的形像所造的,是上帝所鍾愛的。金恩博士也指出:「上帝的形像沒有不同的階層之分。」

回顧人類歷史許多巨大的轉變,尋索根源,都繫於耶穌一身,令人感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