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與中華】《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5)》

 

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 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ta2009.org/2012/08/blog-post.html)。

第一章、新疆地區歷史概況(續四)

2、新疆地區的 "突厥時代"
(公元前 177 年—公元 1130 年)

(1) 新疆北部的匈奴時期(公元前 177 年—公元 5 世紀上半葉﹔中國漢朝帝國時期—三國晉朝時期,波斯-古伊朗地區的帕提亞帝國時期—薩珊帝國時期)

突厥人的祖先是匈奴人,祖籍是鄂爾渾河—葉尼塞河流域一帶。[75] 公元前 2 世紀(前 177—前 176 年),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在擊敗居住在西南面(今中國甘肅省境內)的斯基泰—印歐民族的月氏人,和新疆東部哈密地區的雅利安—印歐民族的烏孫人之後,繼續向西擴張,佔據了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區﹔但新疆西北部的伊犁河流域,後來卻被烏孫人所控制。也就是說,公元前 177 年左右,隨著匈奴人的進入,[76] 新疆北部就開始了突厥化過程,而新疆南方的塔里木盆地,還是雅利安—印歐人(吐火羅人)的天下。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之後(公元前138—公元前 126 年﹔公元前 119—公元前 115 年),西域多國(包括波斯)開始與中國西漢建立聯係,絲綢之路保持通暢。但是,匈奴人在北部阿爾泰山區,對塔里木盆地虎視眈眈,而中國漢朝在甘肅的敦煌把守著,雙方都想爭奪絲綢之路在新疆境內的控制權,戰事不斷。這個時期,塔里木東北緣的兩個印歐人的小國,樓蘭國(羅布泊湖地區)和車師國(姑師國,鄯善—吐魯番地區),一個時期臣屬於匈奴,另一個時期臣屬於中國漢朝,反覆變化立場。[77]

公元前 60 年,漢宣帝通過在新疆地區全面擊敗匈奴,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第一任都護是平西功臣鄭吉將軍。[78] 這樣,漢朝的行政管理開始進入西域,武力控制了絲綢之路。公元 25 年,東漢建立,之後新疆地區的局勢變化無常,控制權反覆在漢朝和匈奴之間易手。[79] 公元 73—74 年,東漢軍隊大敗匈奴,將其趕到天山(東端)以北,成功奪取新疆東面的哈密和鄯善地區,辛苦地看守著塔里木盆地的東北入口。[80] 公元 91 年,東漢政府重創北匈奴(公元 93 年徹底擊敗北匈奴);同年,任命班超將軍為西域都護,駐扎龜茲(今庫車),繼續征戰,至公元 94 年,終於將天山以南的臣屬國和整個塔里木盆地,統歸在漢朝政府管理之下。[81] 在北疆,天山西部谷地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人是屬於漢朝的盟國,[82] 共同抵御匈奴人的西進和南下。漢朝滅亡後,在三國時期,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印歐小國們,繼續向曹操在華北建立的魏國(公元 220—225 年)進貢。[83]

中國漢朝在新疆地區尤其是南疆的勝利,再加上天山山脈和南部昆侖山脈—阿爾金山,以及西邊的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脈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擋了匈奴人對南疆塔里木盆地的突厥化進程,使雅利安—印歐文化繼續保持,這是具有文化歷史意義的。作為整個北疆地區,由於突厥化的進程迅速,印歐人被迫繼續向西遷移。作為南疆地區,外伊朗化和外希臘化的雅利安—印歐民族仍然處於安全環境中,其突厥化進程比北疆晚了大約 1 千年(詳情參看稍後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麼直到今天,在南疆地區的一些偏遠地方,仍然能夠見到看起來是純種的北歐白人(金髮藍瞳)。例如,塔吉克人有 3 萬 3 千 538 人(1990 年),其中 2 萬多人住在新疆西南邊陲的塔什庫爾干縣,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語言並非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語,而是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說的色勒庫爾語(Sarikoli)和很少一部分人說的瓦罕語(Wakhi)兩種方言,屬於古老的土著塞語 -- 印歐語系伊朗語帕米爾語支。[84] 因此,這些塔吉克人(或許應該稱為 "吐火羅人")堪稱是塔里木盆地古代雅利安(北歐)人種和印歐語種的活化石。當然,他們並不是新疆唯一的原土著的雅利安—印歐民族的純種後代。

此外,匈奴—突厥人的面貌特征,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關係到人們對中亞、新疆地區和中國北方的不同民族,能否正確區分。從體質人類學角度出發,蒙古草原上的幾大民族都屬於同一種族大類型(多數學者認為是蒙古人種,筆者更願意稱為蒙古草原人種,因為有一些民族與蒙古族是有區別的),且文化和風俗基本相同,因此,面貌特征是進行區分的重要參考依據。中國漢族人所描述的匈奴人有如下特征:"身材矮小、粗短的體格、圓而碩大的頭、臉寬、顴骨高、撇開的鼻翼、相當稠密的上唇須、眉毛濃重、眼睛不大,形狀如杏仁(筆者注:或中亞的巴達木果仁),但目光有神等等。"[85] 公元 5 世紀,以阿提拉(Attila)為首的一群匈奴人在歐洲揮師橫行,所向披靡。西方史學家們這樣描述這些匈奴人:"鼻子是塌的,顴骨高,眼睛深陷,目光銳利,身材中等以下,在馬上卻顯得高大"(筆者注:是因為上身長、下身短的典型亞洲體型)。[86] 哥特史學家描述的阿提拉的形象,也是典型的匈奴人特征:"身材短小、胸部寬闊、頭大、眼睛小而深、鼻塌、膚色較黑、鬍鬚少。"[87]

GsplChina 1圖1-18 今新疆塔什庫爾干的藍眼睛的塔吉克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網站[88]

總結可知,匈奴人的基本特征是:身材不高、頭大臉闊、顴骨高、眼睛小而有神、眉毛重、上唇鬚濃密、膚色偏黑。西方人描述的眼睛深陷,可能是因為顴骨高眉毛重所顯的,並且是相對於西北歐人來說的,這一點不敢確定。也可能是與南歐、斯基泰印歐人或波斯人的混血現象,尤其是王室的後代,混血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例如,公元 452 年,教皇大利奧(Leo the Great)承諾阿提拉與羅馬凱撒的一位公主霍諾裡亞 Honoria 結婚,後未果 [89])。至於與波斯人和歐洲人相比的 "塌鼻子"、"少鬍鬚" 和 "眼睛小",這是東亞人種特徵,但鼻子應該是比漢族人的高。膚色較黑是很重要的特徵,因為這就是匈奴人的典型特徵。盡管匈奴人的這些面貌特徵,在之後的突厥人和蒙古人當中還能再次看到,但是,其主要特徵更傾向於後來的突厥人,例如,回鶻人(今天的維吾爾族)。

(2) 新疆的嚈噠人時期(公元 5 世紀上半葉—公元 565 年﹔中國南北朝時期,波斯—伊朗的薩珊王朝時期,羅馬帝國西部遭到北歐野蠻游牧民族的攻擊重創)

公元 5 世紀上半葉,根據中國南北朝學者宋雲的記載,原籍是阿爾泰山區的匈奴嚈噠族(拜佔庭史學家稱之為赫夫達勒特 Ephthalite,或白匈奴 White Huns﹔印度人用梵文稱他們為 "胡那"﹐Huna,嚈噠﹐音ye da),從阿爾泰山區的蒙古草原向西南擴張,佔領新疆北部包括準噶爾盆地、伊犁河流域至巴爾喀什湖—咸海等廣大地區,東南至天山南麓的玉爾都斯河上游(焉耆之西北)﹔公元 440 年前後,又佔據了索格底安那地區(即河中地區,粟特地區,以撒馬爾罕 Samarkand 為中心,今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帶地區),即原來巴克特利亞(大夏)、巴里赫(Balkh)或吐火羅的王國領域(包括新疆南部的部分地區)。[90] 公元 484 年,擊敗波斯的薩珊王朝(224-651年),建都於《魏書》所稱的拔底延城(《北史》的弗迪沙),即法國漢學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 1865 – 1918)所稱的巴達赫尚城(Badakhshan﹐今阿富汗北部的瓦濟臘八德﹐Wazirabad,就是古代的巴爾赫 Balkh,巴克特里亞—大夏的首都薄知 Bactra,張騫所說的藍市城,是一個傳統的都城),並開始轉入城郭定居生活。[91]

筆者認為,嚈噠人應該是文化上突厥化的印歐人,而不是正宗的匈奴人。《魏書•西域傳》的記載清楚說明了這一點:"嚈噠國,大月氏之種類也,亦曰高車之別種,其原出於塞北。自金山而南,在於闐西,都烏許水南兩百余里,去長安一萬一百里......其人凶悍,能斗戰。西域康居、於闐、沙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號為大國。"[92] 前面已經論証過,月氏人屬於斯基泰—印歐人種。

那麼,為什麼他們被拜佔庭史學家稱為白匈奴呢?顯而易見,作為斯基泰—印歐人種的嚈噠人膚色是白的,但是,他們是否還具有匈奴人的特徵呢?如果白匈奴這個名字是根據外表特徵而給予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上面論述匈奴人特徵的時候已經說明,盡管匈奴—突厥人屬於圓臉的蒙古草原上的東亞人種,但他們具有毛發重、眉骨高、鼻子較高這樣的印歐人特徵。因此,嚈噠人作為印歐人,如果面部寬闊(或頭大而顯的)的話,看起來像是白皮膚的匈奴人,再加上兩者都是彪悍的遊牧民族,所以被稱為白匈奴是合適的。因此,也就說明了嚈噠人很可能是與匈奴面目特徵更接近的帕米爾—費爾干納型的斯基泰—印歐人,即前面提到過的第三波進入新疆地區的印歐人類型,[93] 屬於圓臉的哈薩克斯坦型的印歐人。這樣,白匈奴這個名稱就顯得更加合理了。

由此還可以推測,盡管這些嚈噠人的原籍很可能是阿爾泰山,但是在這個時期,他們向東、西、南三個方向的擴張﹐可能是從康居地區(今哈薩克斯坦南部—錫爾河下游地區),而不是阿爾泰山區。畢竟,新疆北部的斯基泰—印歐民族都被匈奴人和烏孫人趕到西南方向的中亞地區了,匈奴人在公元一世紀就完成了對阿爾泰地區的突厥化。匈奴人的佔領將這個地區與西蒙古連成一片,並成為後來幾大信奉景教的突厥民族汗國的搖籃——他們將在成吉思汗蒙古人時代,正式進入亞洲歷史舞台。

公元 436—451 年,月氏人的貴霜王國被嚈噠人所滅,原大夏地區和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被佔領。[94] 嚈噠人信奉火祆教(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95] 後接受基督教(景教)。[96] 他們仇視佛教,大肆屠殺和毀壞貴霜王國 500 年之久的佛教文明。[97] 嚈噠人信火祆教,更說明他們擴張前可能是居住在康居地區,因為粟特(索格底安那)地區在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約公元前 550 –公元前 330 年)就流行火祆教。[98] 公元484年,嚈噠人擊敗波斯薩珊(Sassanid)王朝,殺死了國王卑魯茲(Peroz),佔領了波斯東北部的一些土地,[99] 定國號為嚈噠(根據《梁書》也稱為滑國、悒坦、悒闐 [100],等),並逐漸轉入城郭定居生活方式。[101] 極盛時期,嚈噠王國佔據整個中亞地區,還包括波斯帝國的一些土地,並越過喀布爾山谷的高地,如同貴霜王國從前的做法,入侵印度,征服印度河盆地,威震四方。[102] 嚈噠人佔領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將近兩個世紀(5世紀下半葉—7世紀下半葉)[103]。

 


 

 

[75]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第28页。

[76]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一章:第8页。

[77]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49页。

[78] 罗振权、李长生主编:《新疆旅游基础知识》,第44页。

[79]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13页。

[80]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49页。


[81] 同山,第52页。

[82] 同上,第51页。

[83] 同上,第60页。

[84] 丁宏、张国杰编著:《百年中国穆斯林》,宁夏人民出版社(银川市解放西街47号),宁夏华地彩色印刷厂,200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206页;另据笔者考注。

[85]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28页。

[86] 同上,第77-78页。

[87] 同上,第79页;同时参看英文版第76页。

[88] http://www.xjmuseum.com.cn/do/bencandy.php?fid=181&id=275

[89] 同上。

[90]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71页。

[91]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第47页;名称同时参看网络资料"北大未名BBS":http://bdwm.net/blog/cpread.php?serial=14828, 注释26,源自中华书局的《中外交通史籍从书》,avis发表于2008-05-23 16:42:41。

[92] 马冬、吴洪琳:《狯胡与嚈哒》,刊登于《西域研究》季刊,新疆社会科学院主办(新疆去鲁木齐市北京南路16号),新疆社会科学杂志社出版,2005年第4期,第63页。

[93] E. E. Kuzmina, Edited by Victor H. Mair, The Prehistory of the Silk Road, 第91页。

[94]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72页。

[95]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论》,第48页。

[96] 参看本书第二章的二(1、早期的传播)。

[97]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72-73页。

[98]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论》,第46-47页。

[99]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71页。

[100] 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45页。

[101]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论》,第47页。

[102]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72—74页。

[103] 同上,第74-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