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與中華】《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12)》

 

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 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ta2009.org/2012/08/blog-post.html)。

2、維吾爾語書寫文的演化史

[267] 回紇人在從伊朗或外伊朗地區引入摩尼教的同時,也從同一大地區的河中領域(Transoxiana 阿姆河與錫河之間的地區)引入了索格底安那字母(Sogdian 是從敘利亞 Syriac 文中衍生 derive 出來的,即中國學者所稱的粟特文),並發展成了他們自己的回紇文字體(即回鶻字體 Uyghur Script)。公元 8 世紀,回鶻文取代了鄂爾渾(Orkhon)流域的古老突厥字母(Turkic Alphabet)。

[268] 回紇人最早使用突厥文,然後採用栗特文字母,在此基礎上創建回鶻文。突厥文屬於蒙古草原突厥民族的古老文字,因外形與古代日耳曼民族所使用的盧尼文相似,被西方學者稱為突厥盧尼文,因為是發現於鄂爾渾—葉塞尼河流域,所以又被稱為鄂爾渾—葉塞尼文。這種突厥盧尼文字,後來被學者認為,主要是來自更古老的粟特文字。粟特文(或窣 Su 利文)字母來自阿拉美文字母,粟特語是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支﹔回鶻語是屬於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東南語支。也就是說,8世紀形成的回鶻文,是根據當時更為現代的粟特文字母,對古老突厥文進行的升級版本,並非截然不同的字母體系。

這裡還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阿拉美文(Aramaean 或阿拉米文)就是亞蘭文(Aramaic 或譯為 "亞拉姆語"),是耶穌基督的母語,屬於閃含語系—閃語語族—西北閃語語支,發源於敘利亞中部的《聖經》中所稱的亞蘭地區。阿拉伯文和現代希伯來文採用的是亞蘭文書寫字母體系。敘利亞語是中古時期亞蘭語的代表,由敘利亞教會所使用(《聖經》翻譯成敘利亞語)和保留至今。敘利亞語的神學在 4-6 世紀達到頂峰,代表性的神學家是聖徒埃弗蘭(Ephrem  或譯為厄弗冷)。古代中亞的粟特語屬於伊朗語族,但是書寫文字母採用亞蘭文—敘利亞文字母,而古維吾爾語的書寫文字母採用的粟特文字母,因此有亞蘭文—敘利亞文字母的元素。

[269] 回鶻文字屬於音素文字,來源於草體粟特文,由 18-22 個字母組成(各時期字母數不同),字體大致分為經體、楷書體、草書體和木版印刷體,早期從右向左橫寫,晚期從左向右書豎寫(參看圖1-25)。在後來的歷史中,回鶻文字母衍生出蒙文字母,蒙文衍生滿文字母,滿文又發展成錫伯文(新疆錫伯族),但源頭是粟特文字母 -- 敘利亞文字母 -- 亞蘭文字母。

China 1(圖1-27 在哈密發現的高昌回鶻文佛教著作《彌勒會見記》,出自田衛疆的《新疆歷史》第46頁)

[270] 維吾爾語書寫文在過去 13 個世紀中幾經變化,深刻影響了亞洲草原幾大民族的文字。維吾爾語和烏茲別克語非常相似,與西部裕固語(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同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南語支(或維吾爾語—察合台語支),而同一語系中的吉爾吉斯語、卡拉卡爾帕克語(Karakalpak)和哈薩克語之間相當接近,同屬突厥語族西北語支(或欽察語支)。現代的維吾爾語,也稱為新維吾爾語,其標準普通話口音主要是基於伊犁—烏魯木齊的維吾爾語地方話。

公元 8 世紀維吾爾人借用當時的粟特文字,將突厥文字升級演變成回鶻文,然後在9世紀成為高昌回鶻(吐魯番地區)的通行書面語言之後,還引入當地印歐語書寫文字的一些元素,被稱為 "古維吾爾文"。在新疆地區出土的回鶻文資料中,主要是宗教方面的,包括摩尼教、基督教和佛教。作為西回鶻汗國,即喀喇汗國,在 10 世紀末皈依伊斯蘭教之後,採用與 "阿拉伯化的波斯語字母和烏爾都語字母" 相似的、經過改動後的阿拉伯語字母作為回鶻書面語字母(書寫中省略元音),[271] 並進一步在阿拉伯語尤其是波斯書面語的影響下,於公元 1000 年左右,在喀什噶爾地區形成了第一種具有伊斯蘭教色彩的維吾爾書面語,也被稱為 "早期察合台文",廣泛用於中亞地區,特別是在 14-15 世紀的帖木兒帝國范圍內。至 13 世紀,演化成 "晚期察合台語",或簡稱為 "察合台語",取自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名字(統管蒙古帝國的察合台汗國,卒於 1241 年),也稱 "老維吾爾文",一直使用到 19 世紀末期。

China 2(圖1-28 蒙古帝國時期挂在脖子上的銀胸牌,反正兩面的回鶻文字﹔出自《蒙古帝國忽必烈時期兩個維吾爾族景教徒的遊記》)

總結可知,喀喇汗國的維吾爾語,首先是採用 "改動版" 的阿拉伯字母,但仍然保持回鶻語文,這是第一階段的變化,就好像二戰後蘇聯帝國的統治時期,中亞各突厥民族被迫採用蘇聯式的斯拉夫字母,作為突厥語的書寫字母,但語文不變。然後,由於進一步受到阿拉伯語尤其是波斯語的書面語文影響,形成不僅是字母,而且書面語文也發生變化的早期察合台語(第二階段),就好像日語書寫語言採用部分漢字。然後,發展成第三階段的晚期察合台語,並廣泛用於中亞地區,就如同古朝鮮書面語文採用漢字。如今,維吾爾族常常稱第一階段的採用阿拉伯式字母的回鶻文字母,稱為察合台語字母,這是不準確的,而應該稱為 "伊斯蘭教化的回鶻文字母"。在第三章中提到的土耳其和瑞典宣教士們翻譯的聖經,就是採用第一階段的元音缺失的書寫字母,但書面語言是喀什噶爾方言,而不是察合台語。

維吾爾文採用 "改動版" 的阿拉伯字母作為書寫字母,長達 1000 年。在進入 20  世紀之後,1930 年代至 1980 年代,維吾爾語的書寫語言,又發生了四次重大變化。

[272] 1937 年至 1954 年,對維吾爾書寫語所使用的阿拉伯字母進行了改革,突出了與中亞和中東的阿拉伯字母的不同之處,更好地適應了現代維吾爾語。同時,蘇聯帝國境內的突厥語,包括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和吉爾吉斯語的書寫文,開始採用西里爾字母模式,即斯拉夫字母(俄語、烏克蘭語、馬其頓語的書寫字母)。1956 年,中國政府跟進蘇聯政府,也將維吾爾語書寫字母改成斯拉夫字母,希望以此減少伊斯蘭教資料的影響,並較容易學習蘇聯的先進科學和教育。僅僅 4 年後,中蘇關系破裂,中國新疆政府就情緒化地拋棄斯拉夫字母體系,將基於英文字母的漢語拼音字母引入維語書寫字母體系,被稱為 "新文字"。1984 年,中國新疆政府又放棄了新文字,採用新版的經過略微改動的阿拉伯字母,並增加元音,直到如今,被稱為 "舊文字"。從右向左橫寫,共有 32 個字母。[273]

China 3(圖1-29 2002 年新疆的一張繳費收據,上面印有如今的維吾爾語書面文字與對應的漢語文字)

在如今維吾爾人尤其是知識分子中的 "去漢族化" 並與西方先進文明接軌的趨勢中,一些知識分子和電腦編譯人員,嘗試採用羅馬化字母,稱為 "維語拉丁書寫文字" 。如今,這種 "文字" 廣泛用於互聯網上,例如,電子郵件和短信,方便快捷,為年輕人所喜愛。

 

 


 

 

[267] 本段参考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5頁。

[268] 歷聲主编:《中国新疆歷史与现状》,第73-76頁;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14頁。

[269] 歷聲主编:《中国新疆歷史与现状》,第73,76,77頁。

[270] 下列的这部分内容主要参看维吾尔文化专家郭德(Gordon Black)先生给笔者的电子邮件(2009年10月23日23: 21: 20)。

[271] 同时参看 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7),第235-237頁。

[272] 本段参看同上,和郭德的电子邮件(同上),以及作者的考证。

[273] 罗振权、李长生主编:《新疆旅游基础知识》,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