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與中華】《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15)》

 

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 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ta2009.org/2012/08/blog-post.html)。

3、古代高加索—白種印歐民族在中國的混血後代

根據甲骨文中的記載,商朝時期的中國與西邊的羌族經常發生戰爭。例如,商武帝的妻子好婦,就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女將,慣用戰斧,曾經與羌族打仗,有時還帶回俘虜屠殺獻祭。這裡的羌族,筆者認為,應該就是那些古代的高加索—白種印歐人,很可能就是那些月氏人(如果今天四川境內的羌族是他們的後代,雖然已經嚴重混血,還是應該能夠從外貌上看出高加索—印歐人的特征,這需要有人考証)。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原的考古工作中,尤其是在甲骨文的故鄉河南省安陽,會在墓葬中偶爾發現少量的高加索—西方人種的遺骨,可能就是那些俘虜。如果將來能夠發現大量的高加索人遺骨,就能夠說明除了戰爭之外,他們與中國人之間還有其它形式的交流,例如,和平時期的商業往來。這種可能性也是很大的。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筆者和一些學者所傾向的,那就是在中國夏朝甚至更早,白種印歐人是深入中國中原地區居住的,與漢族人大量混居,就如同今天的新疆漢族人與突厥民族混居在一起。

關於羌族,還需要再多探討一點。《塔里木的木乃伊》和《草原帝國》這兩部著作都認為,月氏人向西逃亡時,有一部分留下來與野蠻的羌族人和古西藏人混居。[284] 這一理論至少是支持了羌族人當中有印歐人這一推測。其實,這部分月氏人就是中國古書中所說的南遷小月氏,在三國時代記錄魏國歷史的《魏略》中,稱其為羌。總結一下,可以認為小月氏南遷翻越祁連山—阿爾金山,定居在青海、西藏、甘肅、新疆交接的地區,佔領了古代西藏人的地盤,就如同 1000 年後的部分西遷回鶻人也來到這裡,這是由地理及其位置特征和遊牧文明特點所決定的逃亡路線。這樣看來,商朝時期甲骨文中提到的所 "西伐" 的羌族,應該就是那些深入甘肅地區的印歐民族,到了西漢時期被稱為月氏,唐宋時期的西夏唐古特人,三國時期的羌族。祁連山—河西走廊地區是 "風吹草低見牛羊" 的天然牧場,是所有遊牧民族留戀不捨的樂園。

 

令人驚奇的是,根據中國的一些媒體報道,今天的中國甘肅省永昌縣焦家庄鄉樓庄子村六隊的者來寨,全村 400 多口人,具有 "個子高大、眼睛淡色、眼窩深陷、頭髮棕色、體毛重、皮膚深紅色" 等歐洲人特征的大約佔一半。外人稱他們 "黃毛",有些人因此有自卑感,出外做事的時候將頭髮染成黑色。中國有學者認為,這些人是公元前 53 年一支古羅馬軍團的後裔。筆者認為,這些人其實就是漢朝之前深入甘肅河西走廊的斯基泰—印歐人的後代,深紅色的皮膚就是重要的特征指標,當然也可能有少量的雅利安—印歐人混居。甘肅永昌,是絲綢之路中河西走廊的必經之地,在張掖以東,武威以西。本書後面的基督教宣教史中還會提到這個地名。

 

在山東省淄博地區的臨淄市(齊國首都),發現了 2500 年前的一批人類遺骨,經過一些中日遺傳學家的分析,認為具有歐洲人的基因。[285] 這一論文在 2000 年的發表引起了許多探討和爭議。他們是從哪裡來?出於什麼原因?是批量的還是少數的?這是需要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和基因科學家來解決的問題。此外,在中原地區的河南,還有山東半島,有一些漢族人明顯有與眾不同的特征:非常卷曲或棕黃色的頭髮、眼眶較深、眼睛較大、瞳仁顏色較淺、鼻子較大、鼻尖較長、體毛重、身材高大等。這也是需要學術界考察論証的問題。

 

4、維吾爾族人與土耳其人之間的關係

兩者之間基本沒有什麼關係。如今的維吾爾族常常稱新疆為 "東土耳其斯坦",自稱 "東土耳其人",這主要是源自於 1920 年代土耳其人在新疆南部所宣傳的 "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 的政治宗教思想的影響,以及由此導致翻譯的時候將 "突厥"(Turk,形容詞 Turkic) 和 "土耳其"(Turkey,形容詞 Turkish)這兩個單詞在拉丁字母中的含義混淆了。在這裡,我們有必要簡明澄清一下土耳其人的歷史來源。法國亞洲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的著作,英國劍橋大學編著的《劍橋土耳其史》(2009 年出版),和美國波士頓地區出版的《奧斯曼帝國的亞美尼亞人》,為此提供了權威性的論述。[286]

 

公元 10 世紀的時候,在如今的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境內,即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地區,住著稱為 "古茲"(Ghuzz)的突厥部落,在成吉思汗時代稱為 "土庫曼" 人。其中的一支古茲人在其首領塞爾柱(Seljuk)的領導下(即現代土庫曼斯坦人的前身),於公元 985 年進入布哈拉(Bukhara)地區(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趁著河中地區(Transoxiana)伊朗人的伊斯蘭教薩曼王朝於公元 999 年 10 月 23 日被西回鶻的喀喇汗國消滅後 [287],趁亂進入河中地區的中心地帶。大約在 1025 年,塞爾柱古茲人(Seljuk-Ghuzz)的首領開始自稱 "葉戶",即西突厥汗王曾經用過的王號。因此可以看出,他們應該是西突厥人的後代。這時候,他們站在喀喇汗國的一邊,抵擋另外一個突厥伊斯蘭教王國 -- 伽色尼王朝(Ghaznavid)。[288]

 

1040 年 5 月 22 日,塞爾柱古茲人在梅爾夫附近(Merv 今土庫曼斯坦境內馬雷市)徹底擊敗伽色尼王朝。[289] 之後的 40 年裡,這些古茲人佔領了伊拉克和西波斯,並且開始融入伊斯蘭教文化,成為阿拉伯哈里發和遜尼派認可的蘇丹國。[290] 1071 年,塞爾柱古茲人在其蘇丹阿爾珀•阿斯蘭(Alp Arslan 1063—1072)的帶領下,在馬拉茲格特(Malazgirt 亞美尼亞人建立的城市,今土耳其東部穆斯省 Mus 的一個小鎮),與東羅馬(拜佔庭 Byzantine)帝國皇帝羅馬瑙斯•戴歐吉尼斯(Romanos Diogenes)率領的軍隊交戰,大敗東羅馬 ,俘獲其皇帝。[291] 在繼任蘇丹馬里克沙(Malikshah 1072—1092)的領導下,1081 年,塞爾柱古茲人佔領了小亞西亞的尼西亞(今土耳其境內,基督教《尼西亞信經》的簽署地)。[292] 在 1080 年代,他們兩次進攻喀喇汗國在河中地區的中心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的首都),迫使其臣服。[293]

 

一系列的爭戰勝利之後,這些古茲人終於在小亞西亞定居下來,同時這裡的自然環境讓他們的思鄉情結得到滿足,似乎是回到了故土伊犁河—巴爾喀什湖流域的草原。[294] 他們當時佔據了三個地區:在波斯,主要人口還是伊朗人﹔在敘利亞,除了在安提阿(安提阿教會的故址)和亞歷山大附近,古茲人都是散居的﹔[295] 只有在小亞西亞的拜佔庭的安納托利亞高原(Anatolia Plateau 今土耳其地區),這些古茲人替代了拜佔庭的農民,將這裡成功地突厥化了。[296] 只是,他們採用波斯語,直到 1275 年。這就是為什麼 12—13 世紀的塞爾柱—土耳其人,在其土庫曼人身份的核心外,還有一層波斯文化的外衣。[297] 1141 年,逃離蒙古草原—中國北方地區的喀喇契丹人侵入並佔領了河中地區,在撒馬爾罕擊敗了伊朗化的塞爾柱古茲蘇丹﹔1153 年,位於阿富汗巴爾赫(Balkh)的汪古人或古茲人徹底擊敗塞爾柱古茲人,並成為後來的土庫曼斯坦。[298] 與此同時,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塞爾柱古茲人,在科尼亞(Konya 今土耳其的科尼亞)古茲蘇丹們的帶領下,以及經過後來的奧斯曼帝國時代(Osman 或 Ottoman Empire,港台地區譯成奧特曼﹔13 世紀後期—20 世紀初),深入了小亞細亞拜佔庭的突厥化,成為現代土耳其的前身。[299]。

 


 

[284] J. P. Mallory and Victor H. Mair, The Tarim Mummies:, 第58頁;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34頁。

[285] 韩康信,尚虹,《山东临淄周—汉代人骨种族属性的讨论》,发表于2001年11月的《人类学学报》,第20卷,第4期。

[286] 本段参考Rene Grousset, The Empirey of the Steppes:, 第148-150頁。

[287] 同上,第144頁。

[288] 本段参考同上,第154-157頁。

[289] 同上,第150頁。

[290] 同上,第151-152頁。

[291] Julian Chrysostomides, The Byzantine Empire from the eleventh to the fifteenth century, Edited by Kate Flee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urkey, Volume I, Byzantium to Turkey, 1071-1453,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第6、10-11頁。

[292] Rene Grousset, The Empirey of the Steppes:, 第153頁。

[293] 同上,第152-153頁。

[294] 同上,第155頁。

[295] 同上。

[296] 同上,第155,157頁。

[297] 同上,第157頁。

[298] 同上,第159-160,164頁。

[299] 同上,第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