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聖經真理的重尋(61)

 

返回家鄉(路加福音第四章)

「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祂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祂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16節)。主耶穌出來傳道之後,曾經兩次回到家鄉拿撒勒,除了本章所記一次外,另一次記於馬太福音13:54-58(可6:1-6)。有聖經學者認為,路加將主耶穌曾經三次回到家鄉拿撒勒,扼要的記在本章16至30節,以說明祂在自己的家鄉被拒絕:第一次(16-22節,即太4:13),這次祂受到鄉人的敬重。第二次(23, 24節、即太13:54-58、可6:1-6),眾人都希奇祂的作為。第三次(25-30節),祂的生命受到威脅。主復活後「拿撒勒人耶穌」之名,成了彼得行神蹟傳福音的依據(徒3:6,4:10)。

你要得人(路加福音第五章)

「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10-11節)。這件事由木匠主耶穌「教」漁夫彼得、雅各、約翰打魚說起﹐地點在猶太人眾所週知的革尼撒勒湖(即加利利海,又稱提比哩亞海,約 6:1)。最初彼得對主耶穌「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的命令心存疑惑(4, 5節),可幸他仍順服主,結果他找到了此事在屬靈方面的真正含意,承認自己身為罪人的欠缺(8節),主耶穌也就給他傳福音的使命。教會成立之初,彼得就得人三千(徒 2:41)。同樣地,我們若順服主的吩咐,勇於將船開到水深之處,盡忠傳福音,主的應許,永不落空。

教訓原則(路加福音第六章)

從本章39至49節中,找到了主耶穌教訓我們日常生活兩個原則:(一) 凡事應學效主耶穌:「有其先生,必有其學生」,因為若跟錯了老師,就正如瞎子領瞎子。要做個好領袖,應自己做個好榜樣(39-42節)。(二) 一個人的行為好壞決定於他的品格,這品格來自遵行主耶穌的教訓:「凡到我這裡來,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我要告訴你們他像甚麼人,他像一個人蓋房子,......。」(47-49節)什麼是主耶穌的好學生?就是聽了主耶穌的話去實行的人。「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發大水的時候,水沖那房子,房子總不能搖動,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48節),意即:這種人在審判的日子才能站立得住。

愛心信心(路加福音第七章)

從本章36至50節一位無名罪婦(37節)用香膏膏主耶穌的行動中,我們領悟到:愛是罪得赦免使人重生所結的果子。第47節可譯成「她的愛多,証明她許多的罪早都赦免了。」同時愛也是信心的結果(約壹 4:7),主耶穌最後祝福婦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50節)祂對我們說明一件事,那就是:救了她的是她的信心,明白得救乃是靠相信主耶穌,有了信心就能活出愛主的心並付諸行動。事實上,這婦人用香膏膏主耶穌,代替了這法利賽人身為主人的一切待客的禮儀(44-46節),包括猶太人接待客人時替客人洗腳、與客人親嘴,用油抹客人的頭。可見一個人失去愛心,就連基本的禮貌也置之不理了。

女門徒們(路加福音第八章)

路加在上一章記載了一位被耶穌拯救的婦人之後,在這一章繼續以「女門徒」作開始:「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2, 3節)。可見除了十二個門徒之外,還有一些參與佈道事工的「女門徒」,她們擔負不可或缺的供應責任,其中除了管理希律錢財,社會地位頗高的希律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和好些別的婦女之外,還有蒙主醫治的抹大拉的馬利亞,她是主復活時第一個跑到墳墓找主耶穌的人(太 28:1)。可見她們不單只解決主和門徒生活所需,也在跟隨主的道路上有美好的榜樣。

作真門徒(路加福音第九章)

這一章以「作真門徒」(57-62節)做結尾,作為下一章「差遺七十門徒」做引言。怎樣才是作真門徒?這裡記載了三種情況:(一) 「有一人對耶穌說:『您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您』」(57節),這個人是主動提出作主的門徒,主耶穌告訴他作門徒是要付代價的(58節)。(二) 「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那人說:『主,容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59節)。主耶穌告訴他,做門徒要順服祂的呼召,其他的事自然有人處理(60節)。(三) 「又有一人說:『主,我要跟從您,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裡的人』」(61節)。「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上帝的國』」(62節)。是的,作真門徒需要有明智且不帶條件的委身。

七十門徒(路加福音第十章1至24節)

「這事以後,主又設立七十個人,差遺他們兩個兩個的,在祂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1節)。七十是猶太人喜歡用來組織動力群體的數目,以色列的眾子去到埃及是七十人﹔與摩西一同上西乃山的長老也是七十人﹔猶太公會也是七十人組成﹔現在主耶穌也是設立七十個人去傳福音。並交代他們:(1) 傳福音之時要求主自己去差派:當「求」莊稼的主,是要向主負責(2節)。(2) 要有冒險的心志(3節)。(3) 不需要為生活掛心(4節)。(4) 要將平安帶到接待他們的家庭中(5, 6節)。(5) 可接受所到家庭的供應(7, 8節)。(6) 要用行動關心別人(9節)。(7) 要以禮貌對待不接待他們的人(10, 11節)。

誰是鄰舍?(路加福音第十章25至42節)

從主耶穌所說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我們找到真正關心我們的人,主稱之為好鄰舍,正配合中國人「遠親不如近鄰」的體驗。而誰是我們的真鄰舍?主耶穌在所說的比喻中告訴我們:(1) 真鄰舍(關心我們的人)不一定就是我們身邊的人。(2) 真鄰舍或許是我們所不認同的人(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從來不打交道)。(3) 真鄰舍或許是我們所輕看的人(猶太人素來看不起撒瑪利亞人)。(4) 真鄰舍也不是那些明白《聖經》卻不遵行上帝話語的人,例如利未人。(5) 真鄰舍也不是只參與教會事奉,卻不關心別人需要的人,例如祭司。最後,好鄰舍是見有需的人動慈心,立即施以援手,並且在物質上、愛心上徹底付出者。我們是別人的好鄰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