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輪-在香港現今交通發展下, 和港島電車同一命運;漸被其他交通工具取替。然而, 它們仍有商業價值, 既是香港歷史文化演進的標誌, 又能使人在流逝歲月中, 能留住昔日難忘的時光, 讓人懷緬舊日香江風情, 又能吸引不少外國遊客欣賞維港兩岸的風景。但對於在非洲的渡輪事業來說,發展仍未普及大眾, 更少有跨境的航海服務, 多屬境內橫渡河流的小型船艇。
非洲有不少河流都有船艇服務。在內陸或在邊境等地, 有許多村鎮是坐落在河道兩岸,兩岸密切往來的人民需要使用渡船。筆者在西非居住時, 發現渡海的大型客運船, 行走塞內加爾南北兩地(兩地為岡比亞國分隔) , 路程要走一晝夜, 因有外國遊客, 服務自然要具國際級水準。還有行走離島的大型客船, 兼有位於該國北部與毛里塔尼亞接壤邊境的客車渡輪, 因設備簡單, 每次可載八至十部車輛, 人車上落需時。在河道服務事業, 因當地經濟發展所限, 內陸少有興建通車穚樑,人民只能使用地道木艇。
船艇是以人手打造, 屬世襲的事業, 巧工取大型樹幹, 用斧子和鐵鑿, 在木板上鉋打啄磨, 加上柏油將木板封好, 塗以光油。製造一隻小木艇需時約五至六週, 較大和複雜的船可用上三個月。成貨交易後, 買主為船艇作一番慶祝, 又向鬼神祈福庇佑。
內陸河川的船艇服務需求殷切。往來河道兩岸的乘客中, 有平日作買賣的商販, 有忙碌辦貨的商人, 有載運牛羊的牧民商旅, 更有載運糧食和各樣貨品的人等, 但這些船運未能剩載巨大物件, 如木頭車, 馬匹, 車輛等。曾有一處內陸國家的人, 要載運車輛過河, 河水深度之故, 車馬不能橫渡。他們最後使出妙計,車主請修車工人將車拆件, 拆至剩下車殼和車引擎, 用木艇載運引擎, 又顧用幾位壯丁以頭頂扛抬車殼, 一塊兒走進水裏, 橫越河道, 直走往對岸, 然後再將引掣車件再重新組合後, 再開動行走。
大眾情願選用木艇過河:筆者曾在一處坐落河道兩岸的市鎮居住,近年該市在偏遠一處興建了水壩, 水流增加, 致令近橋的水位高漲;再加上陸運交通發展日增, 舊橋不勝負荷, 之致增興建了有一座鐵橋, 促進了該市的陸運發展。然而, 雖有了鐵橋, 木艇運輸生意依然暢旺。原因是兩岸河堤頗長, 每天往來兩岸的辦貨商販和購物者眾多,一般老弱婦孺的居民,要過河時,若上落地點距離鐵橋遠, 便需走過一大圈, 還要僱用馬車或木頭車,既費時又花錢。對這批市民商販, 選用木艇過河出入, 每人頭只需花費幾毛錢, 既慳錢又省時,而且比用鐵橋接送量更多呢!
船艇還有別的用途:艇主除了日間用作謀生外, 黃昏時, 他們還可撐船到河中央撒網打漁, 增多了一項家庭收入進賬的途徑。在沿海某些地區, 當地漁民使用大型的木船, 聯群結隊出海, 從黃昏至翌日清早, 一晝夜出海作業, 也有黎明至黃昏出隊。群艇歸航時, 引來岸上群眾哄動地爭相選購肥美的海鮮。此外, 當地也有使用木艇工具來經營河沙運輸業。他們顧用艇主的船到指定地點, 聘用工人先到河流淺水地方, 挖掘河牀的幼沙, 用木艇載運這些河沙到河邊一處堆放, 等候大貨車再將沙運往建築地盤。這項生意利潤可觀, 因沙質幼細而沒有雜質如石灰, 這對建築業有利, 吸引相當多的顧客。
船艇經營和保養:船隻航行選用之推動工具各有不同。 一般業界多採用柴油摩托機開動;但在較偏遠地區的河流, 艇運業多以人手操作,他們使用長木桿搖魯來作推桿。船主也很重視保養船身, 在休作日子, 會將艇拉上岸, 在艇身和底部加以修補和添塗油漆, 晚間更設看更守護。
木艇這行業, 在非洲偏遠僻壤的地區,為大眾日常出入提供了許多服務的便利, 以艇運謀生可養活一家大小。由經營小河客運至聯群出海作業, 船運業已經成為傳承的「過河」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