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感恩節和聖誕節前後,都是購物消費的高峰期,市場上推出的商品耀人眼目,誘人趨之若鶩,恨不得即時擁有,消費意欲強烈地牽引著人的情緒,即使大破慳囊,甚至負債累累,也樂此不疲。
偶爾打開社交網站,都會發現網友所張貼的資訊,除了少量議論時事、抒發個人觀感之外,鋪天蓋地映入眼簾的盡是美衣美食的照片,反映普羅大眾所思所想,心裡最關注的主題還是飲食和時尚。
當然在經濟富裕的社會之中,追求較高層次的舒適享受,絕對不是罪過。《後現代拜物教》一書的作者駱穎佳也指出:上帝沒有否定物質,甚至在極度貧乏的曠野仍豐豐富富供應飲食和衣物給以色列人,讓他們一無所缺。直至進入了物資富饒的迦南地,也告訴他們可以盡情享用美味佳餚、金錢、精緻的房屋和財貨,只是同時警戒他們,將來物質豐盛、吃得飽足時,容易變得心高氣傲,忘記上帝,遠離祂的誡命、典章和律例,為求滿足貪念,專注於攫取,甚至隨從事奉敬拜外邦假神。
環顧時下的情況,購物消費的行為已經遠遠超過人的基本需要。為了刺激經濟活動,帶來更大的財富,生產商製造的商品,壽命越來越短,不單是耐用程度不如以往,產品的功能和型號更是推陳出新,就以手提電話為例,新款的手機面世幾個月,已經淪為舊機,商品要速銷速亡,才可以增加銷售率,帶動消費者的購物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加劇。
身處在這樣一個貨如輪轉、時刻充滿新鮮感的商品世界,逐漸養成一種沒有能耐、事事都要即時獲得滿足的品性。在五花百門、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商品可供選擇之下,生產商和消費者所追尋的並非是要滿足不同需求的物慾,他們最深的恐懼反而是再也沒有可喚起欲望的產品推出市場,對現時熾熱頻繁的銷售活動無疑是一大打擊。
此外,現代社會的餘暇也成為商品化了的餘暇。假期的主要活動不外是消費和購物。試想,過去的節日是如何度過的?出外吃一頓豐富晚餐、到商場購物、看一場電影、或是唱卡拉OK,全部都是花錢去消磨時間的節目。這類消費活動的確能讓我們暫時逃離工作上的困難和無奈,在電影和電子遊戲的模擬世界之中,我們可以忘記上班的沉悶和沒趣;透過自由地選擇一件物件,可以抗衡現實生活中的身不由己;買一件時尚的衣服,或夢寐以求的手提包,可以挽回失去的自信,且換來幾許尊重。難怪現代人都熱衷於不停消費,以尋求心靈的慰藉,並治療種種創傷和挫敗。
其實閒暇活動不一定等於消費活動,假日應該是讓自己好好休息的時候。工作了多天,放下手上的事務,調整一下忙亂的生活,說不定更清楚釐清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基督教信仰有著良好的安息日傳統,叫人不要老是忙這忙那,每週騰出一日,調校生命的方向,從中認清上帝才是生命的主。
在商品氾濫的世界裡,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被產品操控,全心全意地認為擁有這類產品,生活就可以得到改善,人生就更覺圓滿幸福,於是對新世代的產物窮追不捨,沒完沒了。商品神話化已經迷糊了人的眼目,竟然對一切看得見的物質產品興起了崇拜景仰的心態,而且甘心受其操控。
上帝昔日向以色列人發出的警戒對這世代仍然適切。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生活過得豐盛時,就要稱頌上帝,因祂將富庶的地方和美好的產物賜給人;而且要行事謹慎,常常記念上帝,因為得財富的力量是上帝給的;若讓物質壓倒一切,必遭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