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份教會正面對著青少年流失的問題,帶領事工的領袖們紛紛踏入退休之年,可是仍然找不到接班的後起之秀,著實擔心教會事工從此萎縮,前景並不樂觀。
可是,美國兩位著名的實踐神學家兼青少年工作者路恩哲(Andrew Root)和丁康黛(Kenda creasy Dean)卻從年輕人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他們共同寫成了《每個孩子都是神學家》(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讓讀者從嶄新的角度去認真反思青年事工應有的發展方向。
年輕人創意無限,常常不按牌理出牌;青春期賀爾蒙特別旺盛,情緒變幻莫測;加上處於人生的摸索期,對新鮮事物躍躍欲試,種種現象都造成青少年工作的困難所在。事工總不能以一成不變的型式進行,也不能只著重設計一些新穎、刺激的活動來吸引他們。
然而,青少年以純真的心態探求真理的熱誠,卻值得成年人一再深思。對於許多神學課題,年輕人不甘於接受一個慣性、抽象的理由和答案。在他們心目中,如果信仰無法落實在現實處境裡,信仰與生活是兩個不相關的事項,倒不如放棄信仰,也不願做個虛偽、表裡不一致的信徒。這正是青少年在教會裡嚴重流失的真正原因。
因此,實踐神學正是從事神學工作的學者,願意陪伴青少年一同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神學思考,從中體察上帝的心意,並且一起參與其中。
耶穌在世上的事工當然重視兒童和青少年人,並且提醒成年人要學效小孩子的樣式。然而,耶穌卻沒有視青少年是唯一的事工。在耶穌前去醫治管會堂的睚魯的女兒途中,祂也不惜停下來垂詢患血漏病的女人。耶穌的使命並不只在拯救青少年人,祂也同樣關注這個患病多年的女人和那瀕死女孩的父母。所以,教會的事工也必須如此。青少年事工的問題正是整個教會的問題,我們都在傷心流淚,我們都在失血,削弱了教會的生命,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實踐信仰。惟有走近耶穌的身旁,觸摸祂的衣裳,與祂建立緊密的關係,才能得著醫治,有能力活出真正的信仰。
青少年對信仰提出尖銳的疑問,讓成年人有機會去重整我們的信仰,在神學的議題上彼此激發,作出深度的思考,清理一些長期累積下來的偏差觀念,去蕪存菁,再次校正焦點。讓年輕人在課業、人際關係、疾病與死亡、罪惡、性的慾望,甚至夏令營、戶外活動、出國旅行......每個具體的情境裡,感受到信仰與生活原來如此切身相關。
在每個孩子閃爍的眼神裡,說明了他們心底的渴望,他們極其願意做一個認識真理、名符其實的基督徒。他們所遇到的衝激和困擾,正要推動成年的教會領袖和神學學者,與他們一起學習從神學的角度,去發現每個生命處境中信仰的含意,體會上帝一直與我們同行,事情或大或小都別具意義。所以每個看似悖逆、困惑的孩子都是未來在等待的神學家,引導我們更加認清聖經真理,更重要的是把聖經的教導切切實實地應用在每天的生活裡。
當耶穌完成了世上的工作,正要被接升天的的時候,有兩個身穿白衣的人提醒當時在場看得目瞪口呆的加利利人說:你們為甚麼站著望天呢?耶穌怎樣往天上去,祂還要怎樣來。意思是:你們已經擁有未來的把握了,所以不用再憂慮,好好定睛在眼前的當下。把所信的、所盼望的實踐出來,因為上帝的國不只在天上,身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還要在世界每一個角落,肩負起為耶穌作真實見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