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讓好消息再次打動世界

 

book福音被認為是好消息(Good News),對於真心相信並接受基督信仰的人確實如此。可是仍有不少人對基督教或基督徒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甚至採取敵對的態度。為甚麼同樣訊息對不同社群的人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如果好消息是真的,為甚麼沒有人喜歡聽?

美國暢銷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y)在他的著作《恩典不虛傳》(Vanishing Grace: What Ever Happened to the Good News?)裡深入剖析這個令人惋惜的現狀,值得基督徒再三深思。

根據美國鳳凰城一家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讓人驚訝地發現:福音派信徒被形容為頭腦簡單、心胸狹窄、態度偏執的狂熱份子。常常以道德警察自居,刻意要將自己以為正確的觀念強加於別人身上,竭盡所能反墮胎、反同志,嚴厲責難有違道德倫常的行為。雖然基督徒有時也會參與解決社會問題,像是給窮人提供飯食、關懷老弱病患;然而,除此之外,他們跟其他宗教的極端急進份子不相上下。

基督徒有時讓別人覺得我們有優越感,喜歡批評,否定別人的信仰、為自己的信仰辯護。事實上沒有人因為被批評而找到真實的信仰,相反,只會給人傲慢自大,目空一切的印象。

對於許多人來說,教會就像一個私人俱樂部,「敵我陣營」的心態非常明顯,他們重視外人,只因他們可能會加入成為會員。基督徒自認為擁有生命問題的惟一答案。正是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惹人反感,最終教會使人離開上帝,而不是轉向上帝。

其實,基督徒不需要具備所有問題的答案,真正讓人樂於親近的是心裡柔和謙卑的人。盧雲神父在一次南美宣教之旅中,領悟謙卑所發揮的強大威力。他原以為到那裡向窮人和沒有受教育的人傳授自己的智慧。倒頭來他得出一個結論:無論是想要拯救罪、拯救貧窮、拯救剝削,都是服事中最具摧毀性的動機。傳達福音訊息並非是販賣珍珠或是叫賣好消息,而是尋索珍寶,為上帝去尋找那失落的珍珠。到底我是把我的鄰舍視為可能得救的對象,還是蒙上帝所愛的人,其間有天壤之別。

難怪《丟人現眼的福音派》(The Scandal of the Evangelical Conscience)一書作者賽德(Ronald Sider)感慨地說:「初代基督徒的生命品質吸引人歸向基督,今天基督徒的假冒為善倒讓非信徒掉頭離開。」

基督信仰之所以吸引人,令人難以抗拒是源於真實的愛所衍生的友誼。位高權重、站在道德高地的宗教人士所摒棄的一群妓女、稅吏、貧病傷殘的社會邊緣人,卻喜歡跟隨耶穌,與祂一起同席用膳,因為耶穌沒有論斷他們,沒有批評他們,沒有嚴詞指正他們的不是;反而愛他們、尊重他們,向他們展示上帝無盡的恩典與接納。作為跟隨耶穌的人,我們需要學習以恩典的眼目看待每一個人。

基督徒群體並非甚麼正人君子俱樂部。我們更像是一群平凡的尋道者、一群有同樣掙扎的人,在人生旅途上的同路人,而不是專業嚮導。在道德上沒有可誇之處,反而是因為我們的卑劣和失敗來到上帝面前,需要尋求祂的扶助和指引。

耶穌到世上來,肩負的使命是傳福音給貧窮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讓飢渴的得飽足、傷心的得安慰。祂親臨世間,為的是要宣佈這個從天上來的大好消息。

基督徒作為一個散播好消息的人,應當以怎麼樣的行動來配合所傳講的喜訊?我們所展現的是恩典的訊息,還是讓人卻步的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