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的人只操一種語言,該有多好。我們不必費勁去學習外國的語言文字,溝通也容易得多了。可是,自從巴別塔事件之後,世人的口音便變得紛亂,要明白對方的意思,額外增添了不少的難度。
曾經好奇地想:將來在天家,萬國萬民齊集,到底該說甚麼語言,才能毫無障礙地彼此交流?這樣的掛慮或者顯得幼稚而多餘。在天國裡,因著上帝的愛把不同族裔的人融合在一起,真正達到不言而喻的最高境界。
不過,耶穌卻曾把天國的語言帶到地上來。靈修神學大師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所寫的《天國的語言》(Tell it Slant : a conversation on the language of Jesus in his stories and prayers)就是透過耶穌所說的話、祂的教導、祂禱告中所用的語言,邀請讀者一同來向耶穌學說話、學禱告,在地上事先學習用天國的語言來過生活。
讀過創世記的人都知道,上帝使用話語創造世界,凡祂所造的都是榮耀的、美好的;可是沒想到翻至下一頁,就看到語言被濫用,敗壞了才剛剛造好的世界。
可見語言的力量有多大,可以建立成就一切榮美的事工,也可以摧毀悉心經營的建樹。
雖然耶穌從來沒有出版過一本書,但祂在世上所說的話,還是被記錄下來,而且被翻譯成多種語文。經過二千多年時間、歷史、文化的變遷,今天讀來,語調彷彿仍在空氣中迴盪,鏗鏘有力的字句直接進入人的心腸肺腑,歷世歷代許多人的生命由此得以改寫。
耶穌所使用的言語,就是天國的言語。根據聖經四福音作者的報導,祂的說話,有時聽起來像講道,有時又像教訓,所以當時的人尊稱祂為夫子。但更多的時候,祂以談天的方式與眾人互動,或在某人家中與朋友一起用餐,或於田間湖邊漫步,或前往某地途中被眾人打岔、回答人們的提問。這些看似閒話家常的對答,卻提醒人:天國如何鉅細靡遺地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眾人皆知,耶穌最擅長用比喻。比喻的特色就是主題通常不具有明顯的宗教意義,故事是談法官、寡婦、浪子、農夫,或者談婚禮、打仗、建屋、撒種。內容完全沒有提及上帝。但高明之處卻讓聽的人不期然聯想到有關天國的種種。
今時今日,不少基督徒所使用的語言只適宜在教會使用,一旦離開了宗教的時空,便顯得不著邊際,與現實脫節。
因為我們雖然只說著同一的語言,卻慣用兩種模式,一種模式專門用來談論神和屬神的事,在教會之內使用;另一種模式則在學校、公司、活動場所和購物中心時派用場。兩種模式各自擁有自己的詞彙,連聲調也有所不同。
耶穌的語言並沒有聖俗之分,祂安息日在會堂裡教訓人的時侯,是從聽眾週遭的生活和際遇說起;祂在平常的日子裡,也是拮取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雀鳥魚兒,談到有關天國的豐盛和真理。
在這個充滿邪惡、扭曲、驕縱、欺詐的世代,耶穌使用另一種語言,以體諒、恩慈、憐憫和饒恕散播天國愛的訊息。祂用盼望的話語逆轉人心的絕望,用關懷的說話化解綿延的仇恨。
作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也成為這所天國語言學校的學生,跟隨耶穌,聽祂說故事,向祂學禱告。在日常生活的閒話家常中,也在工作場合的人際對話裡,讓耶穌的言語成為我們的言語,耶穌的禱告成為我們的禱告,在地上使用天國的語言,向世人啟示天國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