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非理性思想(50)--體諒對方的難處

 

在上一期我們討論到﹐大多數的情況下,面對同樣的錯失﹐我們會對最愛的人給予最少的體諒。由於他/她所作的不合自己的要求﹐為了要表達對對方的指責和不滿﹐我們很容易用大聲回應對方﹐而引發如此回應的卻都是小事而已!本期我們來接續討論這些磨擦的關鍵點:

體諒對方的難處

為何我們會很容易向最親的人卻卻給予最少的體諒?背後有甚麼心理因素?在家中爭吵時﹐最常聽到的說話是:

「佢都唔明白我!」

「你有冇想過我的感受?」

「你在外邊工作辛苦﹐你估我在家唔辛苦咩?」

父不明白子﹐子不了解父;妻子不明丈夫在外的難處﹐老公不知老婆在家的辛勞。訴說自己辛苦容易﹐明白家人辛苦卻難。

究其原因﹐最大可能的解釋是親人的包容﹐讓我們可以在激動爭吵時無後顧之憂。假如對上級、同事等外人發脾氣﹐很可能損害彼此的關係﹐影響在公司地位。因此﹐我們在工作場所溝通中會有意無意地注意方式和方法﹐較為注意禮貌﹐盡量避免衝突。

而「親人」是比「外人」更穩固的一種關係﹐我們知道﹐即使言行出位﹐即使拿他們當出氣袋﹐也終能獲得寬容、理解、忍耐、體諒﹐覺得他們不會那麼計較、不會長久記恨﹐不會沒有關係﹐不會影響職位。

然而﹐家人並非你的出氣袋﹐你在外面得到的怨氣不滿﹐也不應找家人來發洩﹐這是自私﹐自我中心的行為。若長期如此行﹐對家庭關係只有破壞、裂痕加深。若不盡早止跌回升﹐河堤一裂﹐絕堤便一發不可收拾。不少離婚個案就是起源於彼此衝突太多﹐積怨太多﹐只有苦痛﹐沒有喜樂。

平息怒氣方法

怎樣可以在激動情緒下﹐不去進一步爭吵呢?如何平息怒氣呢?

Social 1從「理性行為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角度看﹐最基本原則信念就是改變想法﹐帶來改變情緒﹐然後改變行為。其實此三者彼此互動影響﹐即你若改變情緒﹐也會改變你的行為﹐然後也改變你的信念。同樣﹐你改變行為(回應習慣)﹐帶來不同反應﹐使你有不同的情緒(不再以反擊對抗)﹐令你回想甚麼原因有此改變﹐可能你會發現更多更深層的思想認識。

啟動改變「慣性反應模式」

從處理家人爭吵例子看﹐你若能改變以往的大聲回應的慣性行為﹐改為用心聆聽﹐不出聲﹐不反應﹐用心思想對方何以會說出此話﹐從體諒對方的角度去看對方的處境。你願意作一位專心又專注的聆聽者﹐嘗試明白對方的難處﹐然後以平和的語氣說出你的體會。由於你的改變行為﹐也帶動對方的慣性回應方式(行為)有所改變﹐從而啟動了改變情緒﹐改變思想的循環。

簡單來說﹐平息怒氣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的慣性反應模式(你可能是凡有批評你的﹐必然重重還擊)﹐改為帶上對方的眼鏡﹐穿上對方的鞋﹐以對方的角度體會其說話的含意﹐可能會令你更容易明白對方「非不願也﹐乃不能也」的處境。由不明﹐到明白﹐到體會﹐到接納﹐到包容﹐你已經不再想如何去反擊對方了!

用心去體會﹐未必是立即解決到問題(problem solving)。但你若能做到讓對方知道「有人明白其難處」﹐已是拉近雙方距離的一大步。一句簡單回應「原來你有很多壓力......」﹐一句鼓勵「睇到你真是用了很多心機去預備......」﹐一些支持「你已經做得很好﹐盡了力......」﹐親和笑容﹐輕手拍膊頭﹐便可能把僵持的局面轉向﹐變為包容、體諒、不再抱怨懷恨﹐化眼淚為笑容。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憤怒時會出現「意識狹窄」現象﹐死咬著「負面資訊」不放。在自己快要情緒失控前﹐試試停下來不說話﹐或者離開現場(time out)﹐讓自己冷靜下來(cool down)。心理學家提示:降低聲音﹐繼而放慢語速﹐胸部向前挺直﹐能有效平息怒氣。

氣頭上往往很難把話說清楚﹐因此﹐當發生爭吵時﹐切記免開尊口﹐先讓對方把話說完﹐虛心誠懇地傾聽﹐才能彼此交心﹐把事情說清楚。放下慣性反擊模式﹐聽清楚對方意思﹐才以平和語氣回應﹐可以避免錯解誤會對方是挑剔批評﹐也可以藉澄清你的觀點而讓對方明白你的看法﹐甚至爭取對方支持你的立場。

Social 2俗話說﹐「忍得一時氣﹐免得百日憂」。記住﹐對親人讓步不丟面子﹐是出於愛。「風平而後浪靜﹐浪靜而後水清﹐水清而後游魚可數。」待風平浪靜後再說﹐可以避免傷了感情。聖經說: 「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箴16:32)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