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曾探訪一名「工人」,她在創啟國家生活、留學和事奉了接近五年。她多年來與當地人建立關係,學好語言。不過,她的簽證限期將要屆滿,因而陷於兩難局面,不知道該以甚麼可信的身分在這個限制國家居留。她來到這裏,就報讀了語文班,但以學生身分逗留總有限期,總不能永遠是學生啊!後來,她在一家旅行社工作,該旅行社由一班「志同道合的工人」經營,她出任行政人員,故取得工作簽證。可惜,旅行社生意不景,最後更倒閉了。她正為此事禱告,絞盡腦汁想着下一步的去向。事實上,她漸已喜愛這國家,一直籌措該如何留在這地。不過,為尋找適當的平台而可以長期留在這個限制國家,她感到心力耗盡。她知道要在這裏以可信的身分居留,就必須透過穩定而長遠的途徑,取得簽證。即是在這裏合法營商,而且能夠影響和改變當地社會。

在芸芸選擇當中,營商是其中一個平台,也是在封閉國家長期逗留最有效的途徑。因為營商有助同工進入那些傳統宣教士無法踏足的國家,所以這個途徑往往被濫用,給那些對做生意不感興趣或缺乏經驗的人誤用作掩飾。此外,很多華人教會仍對以營商作宣教平台存有懷疑。

我在創啟國家生活及以營商作平台超過二十年,希望跟大家分享宣教事工在這方面的實際情況和挑戰。


1. 營商必須認真

做生意可能會令福音蒙羞,令封閉國家禁止合法的基督教商業活動。基督「工人」不應以從事虛假的工作方式進入那裏。別做一盤「假」生意!我在這裏逗留多年,曾從事多項業務,賺錢的業務有商業翻譯員、進出口代理、食肆合夥人、賓館老闆、商業顧問等。一家以誠信為本、服務至上的公司,可贏得當地人的尊重和信任。

2. 營商須重視業務

做生意要成功,就必須專注業務。實際上,必須勤力工作,這也表示必須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建立業務。在業務初期,會甚少有時間進行宣教活動,這點必須知道和接受。要學習和接受,不必有罪咎感。

3. 營商得靠專家意見

妥善的籌劃,加上聘用適合的僱員,讓你可分配時間同時兼顧業務及事奉。大部分教會的差傳部和宣教機構都沒有充足裝備去評估或監察「工人」的商業活動。開展一盤生意之前,你可先向活躍於商界的人徵求書面意見,以及請他們評估你的業務計劃。很多營商的信徒可能會樂意跟你合夥經營「國度公司」,但我們必須有受教的心態。

4. 營商活動得靠特別才能

主賜予我機會,完成行政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以提升自己的業務。很多「工人」都沒有成功營商應有的分析能力,他們得靠額外資源,也要抽空接受適當的商業技巧訓練。

5. 營商變成賠本生意

有些人認為,做生意就會賺很多錢,因此也有財力維持生計和進行事工。以為在某些國家做生意,特別在非洲地區,就可以為宣教事工帶來收入來源,這個想法並不切實際。這個宣教平台的目標並非自力養生,不過,我感謝神賜予支持我的「家庭」。二十多年來,他們一直對我不離不棄,從沒間斷給我支援。他們知道我若忙於賺取收入,就無暇進行事工。「工人」應該為事工做好詳細預算,然後說服資助者支持,而不是以自僱形式來維持生計。若然爭取支援遇上困難,營商也絕非易走的解決之道。

6. 營商是冒險的

有研究對結業的公司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平均五家公司之中,有四家會在首五年倒閉。對於那些希望同時宣教及營商的「工人」來說,這確是壞消息。賺快錢並不容易,捷足先登的都是精明的商人。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往往只能得到蠅頭小利,因此,我們必須做好準備,例如做點可行性研究或市場調查,確定業務能賺取良好的收入。

7. 營商與作見證混淆

當地人一般期望基督教的「工人」奉獻他們的時間,進行基督教服務工作,而不是嘗試做生意,否則這些「工人」重視的便是金錢。另外,若然你在做生意,別人就會認為你很富有,向你借貸或求助,索取金錢。不錯,我們或會引起誤解,但仍可生活言行一致,證明營商是與社會建立重要的人際關係,造福他人,並且慷慨助人。

別誤會,做生意不是空想,而是現實!我不反對營商宣教的概念,但你若選擇以宣教工人的身分營商,就會遇到上述挑戰,必須明白你即將面對的處境。

營商多年以來,我都能以勤勞、誠信和恪守商業操守,見證信仰,不是所有「工人」都是如此。我可以見證,「營商」在整體更新變化方面,扮演着策略性的角色,也對當地社會帶來影響。

(作者生於遠東,並於西方接受教育,能操流利的阿拉伯語,在過去二十年間,在阿拉伯世界積極拓展天國事業。)

(本文原載於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出版之《往普天下去》2010.4-6 月號,蒙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