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聖經真理的重尋(73)

 

知道主心(羅馬書第十一章)

從歷史來看,在信主的群體中,以色列人總是悖逆頂嘴的(10:21),那麼,「上帝棄絕了祂的百姓麼?」(1節)保羅認為:「斷乎沒有。」因為與上帝的關係是一種個人的關係,有一位學者說得好:「沒有教會或國家是集體得救的」,「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說明悖逆的以色列人中仍有得救的。同時,「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12節)意即「猶太人若終能都得到救恩,外邦人得的福氣豈不更大?」為這萬民的救恩,保羅由追求真相的頭腦轉而為讚美的心(33-36節),一切都必過去,且進入奧秘之中,「因為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

獻作活祭(羅馬書第十二章)

在論及信徒獻作活祭之前,「所以」(1節),是承接第九至十一章「主死在十架上,上帝的義臨到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上文,更與第六章13至19節「我們要作義的奴僕」有密切的關係,這樣我們才可以獻身於主。同時,「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進一步洞悉各人在教會生活中恩賜的配搭(3-8節)。又再進入各人應有的與別人相處的行為準則(9-21節)。我們不可將這弟兄姊妹相處之道(9-21節)及恩賜的配搭(3-8節)與獻作活祭(1-2節)分割。基督徒的獻身於主,是新生命的流露;都是為了事奉上帝、服事弟兄姊妹而有了心意更新而變化的表現,並將榮耀歸給上帝(太5:16)。

面對政府(羅馬書第十三章)

本章1至7節討論到基督徒面對政府的問題。「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上帝的;凡掌權的都是上帝所命的」(1節)。保羅認為,地上的政府可以秉公行義,賞善罰惡,為人伸冤,代上帝伸張公義。不過,更重要的是,上帝設立政府並給它賞善罰惡的目的,是讓百姓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提前2:2)。因此,保羅在這裡也教導在位者不可濫用職權來圖一己之利,以致民不聊生。8至10節談及愛人的原則。當這邪惡的世代要過去,基督快來的日子漸近,基督徒當穿上公義的盔甲,披戴基督(12-14節),積極的做法是「行事為人要端正」(13節),消極方面「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情慾」(14節)。

或活或死(羅馬書第十四章)

本章7至9節說明我們如何委身於主,這是每一個基督徒應有的心志和目標:我們為主而活,這是本分,也是一種義務。在此之前,保羅已肯定地指出:死不能使基督徒與上帝在基督裡的愛隔絕(8:38, 39),基督徒的死不但進入安息的領域,更是得主稱讚的一個更大機會。不但如此,我們每個人將來都要向上帝交代:「我們都要站在上帝面前」(10節)。「我們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說明」(12節)。為了這緣故,我們實在不應﹐也不需要論斷別人或彼此論斷(10-13節)。不信的人只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活,但卻不知死的意義和死的去向。信主的已掌握了為主而死和為主而活的意義,以致活得更積極。

愛心洋溢(羅馬書第十五章)

保羅在結束《羅馬書》之前,先在十五章說出愛心洋溢的話:在信徒相處時,「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當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1節);「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上帝」(7節),可見肢體彼此接納,上帝就得榮耀。保羅已希望在羅馬教會「得些果子」(1:13),如今更希望順著上帝的旨意,歡歡喜喜地到他們中間,與他們同得安息(32節)。與此同時,保羅在第十六章說出一大堆問安的話,提及約三十個人或家庭的名字,其中有非比(女執事)、以拜尼土(意「讚美」)、馬利亞(6節)、安多尼古(意「得勝的男人」)、猶尼亞、暗伯利(意「寬大」)、耳巴奴(意「文雅」)......

福音同工(羅馬書第十六章)

士大古(意「一粒麥子」)等等......大半都是在《聖經》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名子;而有記載的只有:百基拉、亞居拉夫婦(徒18:2, 18, 26;提後4:19;林前16:19),魯孚和他母親(可15:21),証明保羅對每一位與他在工作上有分的人或家庭,都常在他的代禱中掛念,而這些人和家庭雖然沒有被人記念的事跡,卻必定被主記念。至於直接被保羅稱作同工的提摩太、路求(徒13:1)、耶孫(徒17:6-9)、所西巴德(徒20:4)、德丟(本書之代筆人)、該猶(林前1:14,徒19:29,20:4)、以拉都(徒19:22,提後4:20)、括土(一弟兄)﹐他更一一列明。記著:在教會福音事工同工的,確實要彼此代禱和勉勵。

問題教會(哥林多前書第一章)

哥林多教會是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時所建立的,當時他離開雅典到哥林多城,與亞居拉、百基拉夫婦相遇,大家一面同以製造帳棚為業,一面同傳福音。當時保羅為道逼切,遭猶太人反對,正要離去時,主在異象中安慰他,於是在那裡留下一年零六個月,並建立了教會(徒第十八章)。哥林多城是羅馬四大都會之一,人民生活富裕奢華,且崇尚智慧,教會成員複雜,包括了猶太人、外邦人、奴隸等,是保羅所建立的教會中的「問題最多的教會」。從本章看見,他們中間有分爭結黨的問題(10-17節)。保羅勸他們不要將屬世的智慧帶入教會中。而26至31節的一番話,確實發人深省,是的,「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

看透萬事(哥林多前書第二章)

保羅向哥林多教會表明與他相處的方法是「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2節),說明牧者在教會中堅守主道,又以主的道去教導的重要。而相處的心態是「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2節)」,牧者總是願意用謙卑包容的心向會眾表達,目的在於使這個屬靈的家「家和萬事興」、「家和榮耀神」、「屬靈的人能看透(檢察、判別、估計)萬事(包括屬靈的事、屬血氣的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15節)。屬主的人把萬事的價值觀放置在一個不同的層面去衡量,「基督的心」正是去衡量的準則。也可以說:「屬基督的人,別有懷抱」。

永存價值(哥林多前書第三章)

當保羅離開哥林多教會繼續他的旅行佈道時,就把工作交給亞波羅(徒18:24,19:1)。五年後(哥林多教會於主曆五十年建立,五十五年保羅寫這信),教會仍沒有進步,是故保羅仍以他們作為屬肉體的(1節,靈命不成熟也)看待。他告訴他們教會的兩大危機:其中一是在基督之外另立根基,即傳別的福音(參加1:8, 9)。其二是不謹慎於在基督根基上去建造(9, 10節)。又提及兩種傳道人和信徒的生活和事奉:一種是有屬靈價值且永存的,經得起考驗;另一種是沒有屬靈價值且暫時的,經不起考驗(12節)。是故教會要聖潔,必須要有好見証(16, 17節的「殿」是指整個教會,6:19的「殿」是指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