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非理性思想(57)--對 “正能量” 再進深認識(一)

 

上期談到對於 "正能量" 的思想理念﹐本人是從 "理性行為治療法"(CognitiveBehaviorTherapy)引申而來。"正能量" 是指人的思維選取以正面取向為依歸﹐因為正面的思維可影響正面的情緒﹐從而帶來正面的行為。強調 "正能量"﹐並不是 "只報喜不報憂"﹐更不是指 "相信自己會成功﹐就必然會成功" (you think﹐you will)﹐當中也要努力學習、練習﹐甚至要克服重重困難以及經歷失敗﹐才有可能成功。更重要的是即使失敗﹐也不會過於內疚自責﹐而是勇於反省﹐改良跟進。

有人或會問﹐"正能量" 能否培養的呢?我相信是可以的。不如首先自我查問﹐問題一:你是否容易因別人稍為表示相反意見﹐即打退堂鼓﹐表面是為要表示尊重對方意見而放棄自己想法﹐內裡其實是怕對質﹐怕爭辯而傷害彼此關係?如果你回答 "是"﹐便表示你可以加強訓練你的 "勇敢表達能力"(assertiveness)﹐這是有方法改進的。


問題二:你會否因為避免受到批評﹐怕不被接納﹐而不去表達自己看法和理由?如果你回答 "是"﹐便表示你可以加強訓練你的演講技巧(public speaking skills)﹐這也是有很多方法改進的。

問題三:你可否在各自表達意見之後﹐有胸襟接受對手的意見而不介意自己的意見最終不被接納﹐而仍然感到自在﹐沒有感覺氣憤或不公平如果你回答 "不是"﹐便表示你可以在看事情角度上﹐嘗試從不同角度上看﹐每個角度的好處、缺點並寫列在紙上;也可徵詢朋友意見﹐讓自己有更多層面看事情。


勝敗得失事小﹐建立良好關係及為長遠發展才更有意思。充滿 "正能量" 的人可以有更大的容納度﹐在得意時處之泰然﹐在失意時處之坦然。你可以學嗎

"正能量" 是怎樣培養的呢很大程度是看你對事情的看法﹐自信心大小﹐有沒有少許的冒險精神﹐即使遇到失敗也能承受。以下是一些在每日生活中可以點滴培養的建議﹐長期練習相信會有助增強 "正能量":

1、睡前寫下一天中發生的三件開心/感恩的事

例如 "今天看到的玫瑰花真美﹐謝謝天父";"今天好友送我一包巧克力﹐感謝同事一直對我這麼好";老公在冰冷下雪天仍去找溶雪鹽﹐真感謝他為了家的付出等﹐從正面、積極角度去看﹐讓美好幸福的心情滿溢﹐踢走焦慮或埋怨的壞心情。當你心情好﹐做事反應也會積極些﹐少些埋怨。此行動好處是讓自己有機會反思今日的事情﹐沉澱、回想﹐並在手機的 notes 中寫下﹐或是個人小記事簿﹐日後回看﹐更覺有意思。

2、經常表達感謝之情

常常向幫助自己的人表達感謝之意﹐不論是家人、朋友或同事﹐都不吝表達感謝之情。可以寫張小卡片﹐或是真誠的說聲 "謝謝"﹐都會帶給自己滿滿的正念﹐並讓人際關係變得更好。較為容易開始的﹐是藉生日送卡或精選相片﹐或是趁對方畢業典禮、搬遷、轉工、生病等有特別事情發生時送卡致賀/慰問等等﹐皆可表達你埋藏心裡的感謝之情。這是最簡單﹐又經濟﹐更有個人風格﹐特色的做法。

3、獎勵自己、為自己打氣

"正能量" 強的人會經常為自己打氣﹐欣賞自己做到的﹐為此而感恩。例如在起床時喊聲:"加油"﹐照鏡子時誇獎自己是最醒目的﹐找出自己的優點。因為人不是完美的﹐都有優點和缺點﹐放大優點、改進缺點﹐會變得越來越好。同樣﹐可以把自己有進步的(只同自己比﹐不要同別人比)﹐並在手機裡寫下。到某一階段如有 3-5 次改善﹐便買一樣心頭好的小禮物給自己作紀念﹐甚至可以和配偶分享﹐或者歡迎對方請你吃一餐私房菜!

 

Social 1

 

4、建立正向的情緒

2011 年﹐有位學者 Frey 統整了數篇研究報告﹐宣稱正向情緒可能會讓人活得更久。研究發現﹐快樂的人的壽命比不快樂的人高出 14%。保持正向情緒可以讓生活充滿 "正能量"﹐還有更多機會活得更久。近代流行的抑鬱病就是不能跳出情緒低谷﹐使自己坐困愁城。如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樣﹐事情成敗得失都有正反兩面﹐學習多看正向的那面﹐例如工作業績不理想﹐告訴自己下次進步空間很大﹐遠比一直自怨自艾來得更好。學習不要為過去的傷痕而流淚﹐也不必耿耿於懷﹐更不要拖帶下來﹐學習放下﹐也要忘記、寬恕﹐然後才可以再上路﹐重展新生。正如聖經也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17:22)

5、幫助別人、行公益之事

有句俗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 此話一點不假﹐幫助別人、做公益這類 "利他性" 的行為﹐不只幫助了別人﹐更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有能力去做義工﹐不但會提升自己的價值感﹐更加肯定自己﹐也使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加融洽﹐讓生命有良善的循環。其實幫助別人﹐可以由家人開始﹐也可以為鄰居幫忙看管幼兒或長者﹐又可以在社區參加義工组﹐教會的長者探訪隊、短宣隊。只要你肯做義工﹐一定有很多機會。

 

Social 2

 

建立 "正能量" 的方法很多﹐以上只列出數項可以經常做的﹐就是經常懷著感恩的心﹐對自己多鼓勵﹐經常保持喜樂心境及笑容﹐主動幫助別人﹐即使是小小行動﹐也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