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督徒不祭祖,是否違背孝道?
有的人,因基督徒不跪拜逝世的父母和親人,也不上香燒紙錢或祭祖,就誤以為基督教提倡不孝。其實,真正的孝敬是在父母活著時盡心愛護、孝順他們,而非在父母逝世後才大事鋪張拜祭。聖經教導我們,人逝世後,他的肉體因「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傳三﹕20)而「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傳十二﹕7)故此祭拜死人或其牌位,乃是祭拜躲在牌位後的邪靈污鬼,是極度惹神震怒的事。故此,宇宙惟一的真神耶和華一早就藉著十誡,嚴厲地說﹕「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別的神......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出二十﹕3-5)。
兒女孝敬父母,是蒙神喜悅和賜福的,因為:
1.孝敬父母是永生神的心意
試看,在神頒發給以色列人的十誡,前四誡談及人對神應有的關係,第五條開始談及人倫,神就宣告﹕「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二十﹕12),是為人倫的第一條,可見孝敬父母的重要。此外,舊約記載了很多要孝敬父母的訓詞,和對不孝敬之人的警戒。
而新約聖經也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六﹕1-3)把神的心意表露無遺。而神更應許把福氣、長壽賜給那些聽從祂命令、孝敬父母的人。
2. 神子耶稣基督立下的好榜樣
主耶穌自己給我們留下行孝的最好榜樣。即使當主耶穌為擔當世人罪孽,被釘十字架受死,處於極其痛苦之時,祂仍然關心母親馬利亞。主在十架上講了七句話,其中有兩句是關乎母親的﹕「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約十九﹕26-27)讓母親老有所靠。由此可見,基督教是個要我們尊神為首,並孝敬父母,及愛人如己的信仰。
我們對生養自己的父母尚且要孝敬、聽從,對那位大能、慈愛、全知全能、永在、創造宇宙萬物及人類、為我們供應一切生存必需要的空氣、五轂、水分、陽光......,甚至為拯救我們免於永遠沉淪而捨獨生愛子耶穌的天父,我們豈不是更當聽從和敬畏嗎?
如何行孝
1.把人生最珍貴的給父母
人生在世,沒有甚麼比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罪孽得著神赦免更重要了,故此,親愛的讀者,你務要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已信主的兒女,務要把你的父母帶到神面前,這是極度蒙福、重要的事,聖經如此說﹕「人有了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就有生命(永生),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五﹕12)。信主的人,不但有永生的確據,更有聖靈永遠同在,作人生隨時的幫助。故此,我們可以不懼死亡,靠主坦然面對一切苦難、疾病,甚至死亡。我們也要鼓勵父母加入教會,認識真理,愛主,因為有主耶穌作他們的依靠,他們晚年也能活得有意義、有喜樂、有盼望。你的父母在永世中都記得你這樣的孝敬。
2.要奉養父母,務使父母得溫飽
曾子說:「孝有三: 大孝尊親, 其次弗辱, 其下能養。」兒女最起碼要奉養父母,使父母有溫飽,不至在饑寒中度晚年;作兒女的也要奉公守法,別讓父母因我們蒙羞;曾子並指出最高層次的孝是要尊敬父母,因為「犬馬皆得養,不敬,何以別乎?」
基督教的孝道比曾子說的更進一步,報答親恩「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在主裏聽從」指出這不是盲目愚孝,若父母要我們所作的不符合聖經真理時,我們要勸告他們,免得陷父母於不義。
3. 體貼父母,注重溝通
與父母保持暢通良好的溝通。經常噓寒問暖、關心父母所需,即使與父母天涯相隔,也可用視頻、微信、電話經常與父母聯絡,也請常常回家看看他們,讓父母知道你真的在乎他們。與父母談話時,態度要恭敬,把愛流露。也請記得父母已老邁,要多多包容忍讓,即使老人嘮叨不停,也請別面露不悅,也不要對他們的頑固或錯誤過分責備。
4. 多誇讚父母,讓父母分享你的成就
兒女也要常對父母親講說感恩、造就的話,並在配偶,兒女,親友面前稱讚他們,讓父母老懷安慰。
5. 幫助父母,擴張社交範圍
鼓勵父母擴充社交圈子,如參加教會老人團契,社區老人活動等,務要讓他們生活多姿多彩,多活動,多交朋友,能跨越老人常見的憂鬱困境。
6. 注意老父母健康
兒女要留心父母飲食、健康與心理狀況﹕如父母有糖尿病、血壓高等慢性病,作兒女要確定父母按時吃藥,定期檢查身體。
年邁父母健康出現毛病時,通常不願麻煩兒女,自己胡亂找點成藥吃,延遲就醫,結果小病變成大病。故此,兒女要留意健康的紅燈﹕如左膀臂疼痛,腸胃常不適、頭昏、胸口作悶、小便量減少,大便漆黑、易疲倦,體重劇減、不思茶飯等等都必須立刻就醫。
也請注意父母是否已老邁而不能自顧﹕如冰箱食物發臭霉爛依然取吃;不再注重衣著是否清潔整齊;漠視個人清潔,不再喜歡洗澡;屋子灰塵滿佈;健忘,常憂鬱;人生灰暗無望......。曾認識有位獨居老姊妹在家受傷,無法求救而死亡。作兒女的如不能照料老邁父(母),務要找人代為照顧他們,或讓父母住進聲譽良好的老人院。自己無論如何忙碌也要常常看望關懷,也教導自己的兒女來看望,請別讓父母淒涼孤單度晚年。免得有一天,你會有不能彌補「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