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與中華】《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42)》

 

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aa2009.com)。

第三章、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的新疆基督教歷史(1888-1938)

五、英國內地會在新疆烏魯木齊的宣教情況和突出人物

英國宣教士戴德生(1832-1905)創立的 "中國內地會",很早就對新疆省制定了宣教計劃,作為其總體規劃 "前進運動" 的一部分。根據計劃,男性宣教士首先進入,女性宣教士到達甘肅後,需要經過考核再去新疆。[128] 1876 年,比瑞典宣教士要早 16 年,英國聖經公會兼皇家地理學會的蘭斯德爾(Landsdell)博士和內地會的 喬治•帕克(George Parker)和率先進入新疆,在全省範圍考察、巡回發放和銷售基督教讀物。[129] 1905  年派胡敬潔先生(喬治•航特George. W. Hunter),在首府迪化(今烏魯木齊)建立了宣教站點。[130] 1914 年,又差派英國人馬爾昌(泊斯•馬瑟 Percy Mather)先生增援。[131] 內地會的三位女傑--英國宣教士蓋群英(Mildred Alice Cable 02/21/1878-04/30/1952),馮貴石(Francesca Law French 1871/12/12—1960/08/02/)和馮貴珠(Evangeline Frances "Eva" French 1869-07/08/1960)兩姐妹, 是到達新疆參與宣教的僅有的三位女士。[132]其中,蓋群英和馮貴石這兩位學者,留下了記載這段珍貴宣教歷史的大量著作。1932 年 11 月,內地會派遣了六位英國宣教士(包括巴富羲醫生)到達烏魯木齊增援宣教工作,不久即逢戰事爆發,兵臨城下。1938 年,內地會在新疆的宣教工作因政府的迫害全面停止。

1、喬治•航特先生的傳奇

喬治•航特(漢族基督徒稱其為胡敬潔牧師),被西方教會譽為"中國突厥斯坦的使徒",[133] 1862 年 7 月 31 日,出生於英國蘇格蘭的東北部靠海的欽卡丹郡(Kincardineshire),童年時代在迪塞德(Deeside)度過。[134] 年輕的時候,因自己深愛的女朋友病逝,航特決定獻身於宣教事業。[135] 1889 年,他被錄取成為內地會的宣教士並來到中國,首先在安徽省安慶市內地會的語言學校學習漢語。[136] 1891 年,他被派遣到甘肅省會蘭州市的宣教站。[137] 1900 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回國,1902 年再次離開英國,返回蘭州。[138] 1905 年進入新疆省烏魯木齊市宣教,[139] 1938 年被盛世才政府逮捕入獄一年零一個月,釋放後被遣送蘭州。[140] 1946 年 12 月 20 日在甘肅的康州(古代甘州,今張掖)離世。[141]

[142] 在蘭州宣教站期間,喬治•航特 就對當地尤其是甘肅省南部地區的穆斯林群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是他來中國之前沒有想到的。他還到過青海省會西寧市,接觸西藏人和喇嘛教。站在寧夏省遙望西北大地,航特先生對新疆神往不已。1900 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慈禧太後下令各地政府處決外國人,但許多地方政府認為這是一個喪失理智的命令,只會遭到報復,給國家帶來災難。於是,甘肅地方政府將這些宣教士保護起來,並送給他們旅費到安全的地方。航特借這個機會,回英國休息探親。

[143] 1902 年 2 月 24 日,航特再次離開英國,返回中國甘肅蘭州。這一次,他不再甘心停留在蘭州,毅然決定隻身前往新疆宣教,因為 "時間過得飛快,我焦急地要開始行動。" [144] 但是,當他到達甘肅敦煌城的時候,內地會駐甘肅的負責人發電報命令他返回。航特很不情願地回來了,但是最終,"上帝為他開了恩慈的門"。航特又出發了,沒有告訴任何人他的目標是新疆。到達萬里長城的最西端--嘉峪關,他付了一點關稅,標志著正式離開中國的內陸地區。穿越茫茫戈壁、曠野、沙漠,沿著絲綢之路,克服旅途的孤獨、缺水、沙漠的海市蜃樓、強盜和小偷的危險,航特終於到達新疆的第一站--著名的綠洲哈密市(維語:Kumul 庫姆爾,或昆莫)。然後,經過吐魯番盆地,穿越天山山口,於 1906 年 3 月 27 日到達 "另外一個世界"--漢族人所稱的迪化,突厥人和蒙古人所稱的烏魯木齊。航特受到首府官員的熱情接待,還意外遇到一位美國的旅行家。

[145] 1906 年 6 月,航特進行了第一次新疆境內的短期旅行,途中遇到兩位漢族基督徒,從此建立了密切的關係。9 月,航特再次從迪化出發,翻越天山後,他開始向南疆前進,目標是喀什噶爾。沿途經過許多城鎮,看到漢族和突厥穆斯林(即維吾爾族,當時這個名稱還沒有恢復)都是分開居住,避免衝突。航特沿途在各地的巴扎中,向穆斯林發放阿拉伯語的福音書,但是只有極少數人對基督教有興趣,大多數人只考慮物質生活和宗教儀式。航特還對天山以南地區美麗富饒的自然景觀感到驚奇。這裡盛產谷物糧食、水果和蔬菜,到處是森林、灌木叢林、草原、河流和湖泊,大群的野畜遊動,還有沙漠和盆地。途經阿克蘇,到達 Yandama 的時候,接到英國駐喀什噶爾的領事 喬治•麥卡尼(George Macartney)將軍的盛情邀請信,讓他前往喀什噶爾作客。1907 年 1 月 12 日,離開迪化整整三個月後,航特終於抵達南疆重鎮喀什噶爾(漢語簡稱喀什)。

[146] 航特在喀什快樂舒適地住了九個星期。他白天有時前往巴扎發放福音書,並有大量的時間與瑞典宣教士們愉快地相處。他每天早晨跟一位當地的毛拉學習維吾爾語,晚上再由一位瑞典宣教士幫助他補習維吾爾語。當時,上海即將召開宣教大會,內地會敦促航特去參加會議。航特立刻啟程,向西穿越帕米爾高原,進入蘇聯境內,然後乘坐西伯利亞的火車,經過艱難的旅程,終於抵達上海,沒有耽誤 1907 年 4 月 25 日的大會開幕式。令人遺憾的是,大會並沒有向航特咨詢新疆的宣教情況。大會於 5 月 7 日閉幕,航特於 5 月 21 日離開上海,前往蘭州,再次穿越危險而艱難的茫茫戈壁,毅然返回令他思念不已的新疆。

[147] 接下來的幾年裡,航特的工作重點是熟悉新疆和各個民族。北疆地區他向西到過瑪納斯,向東到過奇台,還有南疆的庫爾勒、阿克蘇、喀什,等地。許多旅程都充滿自然界的危險和強盜的威脅。1911-1912 年,滿清政府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新疆的政局也受到影響,尤其是喀什,出現暴動,屠殺了當地的一些清朝漢族官員。阿克蘇也發生了同樣的屠殺。當時航特正好在喀什,接到一封在莎車的瑞典宣教士的信,邀請他前往參與面向漢族的宣教工作。在莎車期間,他繼續學習維吾爾語,並在星期天用漢語佈道。1911 年 9 月,航特離開喀什,返回烏魯木齊。一路上邊走邊傳福音、佈道、銷售福音書和基督教小冊子。人們普遍比較友善,但是毛拉(或阿訇,穆斯林的宗教領袖)對航特的態度粗暴。在庫爾勒,他見到一位通曉福音書的回族,好像是一位秘密的基督徒。

 

China

 

圖3-15 喬治•航特,即胡敬潔,在烏魯木齊

(出自 Mildred Cable 和 Francesca French 的 George Hunter :

Apostle of Turkestan)

 


 

[128] Marshall Broomhall, To What Purpose?, 1933年伦敦宗教短文书刊协会出版,漢文譯本,尹道明,2009 年 5 月 27 印刷,第43頁。

[129] G. W. Hunter, Travelling in Chinese Turkestan, Journal: China Millions, January, 1910; To What Purpose, 61.

[130] Marshall Broomhall, To What Purpose?, 1933年伦敦宗教短文书刊协会出版,漢文譯本,尹道明,2009年5月27印刷,第42頁。

[131] John Hultvall, Mission and Change in Eastern Turkestan,尾注154。

[132] Marshall Broomhall, To What Purpose?,漢文譯本,第43頁。

[133] Mildred Cable and Francesca French, George Hunter: Apostle of Turkestan, 第7頁。

[134] 同上,第12頁;年代参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W._Hunter_%28missionary%29

[135] 同上,第17頁。

[136] 同上,第12頁。

[137] 同上,第13頁。

[138] 同上,第16-18頁。

[139] 同上,第21頁。

[140] 同上,第96頁。

[141] 同上,第103頁。

[142] 同上,第2章。

[143] 同上,第3章。

[144] 同上,第19頁。

[145] 同上,第4章。

[146] 同上,第5、6章。

[147] 同上,第8、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