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與中華】《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44)》

 

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aa2009.com)。

第三章、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的新疆基督教歷史(1888-1938)

六、英國內地會在新疆烏魯木齊的宣教情況和突出人物(續)

[154] 涼州是內地會在前往新疆路線上的最後一個宣教站點。三人離開涼州,經永昌,遇到康州教會派來的牧師妻子和一位教會執事前來迎接,一同抵達康州(今張掖),旅途共六天。在這裡,她們見到了那位漢族宣教士高牧師,36 歲,教會的負責人,還是一位醫生,五年前(1918年)就來到這裡從事教會工作。三位女士受到熱情的接待,並參觀了他們的教會。

高牧師是河南人,因為家庭貧窮而被迫輟學,16 歲那年成為基督徒,父母都不信主。失學後他靠賣花生掙錢,生活沒有希望。由於他和基督徒接觸很多,知道上帝會垂聽人的禱告。有一次,他嘗試性地祈禱上帝,希望給他的生活一次機會。沒有多久,他就接到了一封信,招聘他到一家宣教士醫院工作和學習,最後他在那裡獲得了西醫學位。

在事業和生活都春風得意的時候,他的心靈深處響起上帝聲音的呼召,讓他離開河南,去遙遠的甘肅省從事宣教工作。經過一番思想斗爭,27 歲那年,他帶上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向西北出發了。他先是在蘭州的教會醫院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後就繼續向西北獨自遷移,邊走邊傳福音。最後當他一進入康州城門,那個曾經呼召他的聲音再次在腦海中響起:"這就是我差派你的地方" 從此,高醫生一家就在這裡定居了。(筆者:康州,今張掖,就是古代的甘州,在中國西漢末期還是高加索—印歐人—月氏人的居住點﹔唐朝時期成為部分西遷維吾爾人——即甘州回鶻定居的城市﹔宋朝時期被高加索—印歐民族的西夏唐古特人佔領)

[155] 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曾經描述康州的神像比人還要多。的確如此,這是一個寺廟林立的城市。開始的時候,當地的人們都排斥高醫生,因為他到處傳講福音,甚至沒有人願意給他租房子。最初,只有一座佛教的寺廟接受他們全家居住,因為裡面的和尚喜歡有人可以談話。後來,當地的人們被高醫生的醫術所折服,並且看到他這樣高貴社會身份的人,卻自願忍受艱苦,並樂意幫助和服務於貧窮的人們,就非常尊敬他。

最初傳福音的時候,只有那些從河南來打工的年輕人圍在他的周圍,並且相信他所傳講的就是 "上帝救贖的大能"。第一位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是一位婦女,她常常去廟裡聽高醫生講道。很快,越來越多的人聚在一起,參加星期天的聚會。

當三位英國女士到達這裡的時候,這個康州教會的管理團體(包括一個財務小組)已經建立起來了。此外,還建立了一個《聖經》培訓學校。應高醫生的挽留,三位女宣教士決定在康州教會停留一個夏天,負責聖經教導和培訓工作。然而,這一停就是三年,前後有 523 位學生參加過她們的聖經培訓班。其間,她們還到周圍的一些地方宣教,向穆斯林、蒙古人、突厥人(筆者:主要是維吾爾人)、西藏人(包括喇嘛)傳講福音。她們還與高醫生以及教會的弟兄姐妹一起去農村扶貧(黑河流域的黑城是一個典型的成功例子),辦《聖經》培訓班。在一次農村培訓班結束的時候,教會在康州城北門外的河裡,一次就為 50 位男女施行洗禮。

[156] 終於告別了康州的弟兄姐妹,三位女宣教士又繼續西行。經過高台,到達酒泉。酒泉就是古代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段的重鎮之一:肅州,但是毀於 1862 年的穆斯林暴動,新城市才剛建好沒有幾年,禁止任何穆斯林進入。高醫生在這裡的一位朋友是社會名流,幫助她們找到了合適的住處。她們以這裡為基地,建立了教會,有許多人參加星期天的禮拜,並向周圍的地區傳講福音,足跡至嘉峪關、玉門、敦煌,等地。

1925 年冬天,馮玉祥將軍控制了西北地區。1926 年 2 月 17 日,高醫生在酒泉與三位宣教士一同工作時,遭到誣告被政府逮捕,被關進監獄飽受折磨。6 月 1 日被押送蘭州審訊,幾個月後宣布無罪釋放。出獄後,高醫生被馮玉祥將軍任命為醫務長官,負責軍醫院中的紅十字醫療救護工作。高醫生無法抗命,無奈先回到酒泉,辭別了三位宣教士,便在衛兵的護送下,策馬趕赴蘭州上任去了。好在這時候,在高醫生的安排下,酒泉教會的幾位負責人,已經將教會管理得更加牢固了。此時,三位女士決定回英國休假,計劃取道新疆進入西伯利亞,乘鐵路返回歐洲。盡管知道前途充滿危險,但能夠穿越中亞是她們的旅行夢想。

[157] 6 月 11 日啟程,在幾位男學生的護送下,一路西行,風餐露宿。穿越嘉峪關長城的最西端,度過玉門關,直奔安西。離開甘肅的最後一個小城北門,下一站就是新疆的哈密。離哈密不到 20 公里的時候,遇到前來迎接她們的內地會駐烏魯木齊的航特先生,驚喜萬分。她們來到哈密(突厥語稱為 "庫姆爾" Kumul,古代漢語中的昆莫、伊吾盧、伊洲)這座古城,這塊新疆東部的美麗綠洲,盡情欣賞著眼前富饒的自然資源和截然不同的西域人文風情。

離開哈密,經過一個小城名叫大石頭。在這裡遇到一些每個星期天都堅持聚會崇拜的漢族基督徒,負責的兩位弟兄是 30 年前來到這裡的,老家是山西,當年聽到席勝魔牧師講道而成為基督徒。翻越天山,經奇台,過古城,夜宿吉木薩爾城(意思是 "永恆之信的城")。

到達三台,看到原來的舊城毀於 1862-1877 年回族穆斯林暴動的屠城(1862 年甘肅回民的暴動,引發新疆境內的回民和維吾爾穆斯林暴動,屠殺漢族平民,試圖推翻清朝中國地方政府)。經過富康和古木提,烏魯木齊就在眼前。在離這個中國突厥斯坦的首府5英里的地方,航特的宣教搭檔馬瑟先生前來迎接,皆大歡喜。

 

China 1

(圖3-18 烏魯木齊市的紅山,旅行家歐文•拉提莫先生攝於 1930年,出自 Justin Jon Rudelson的《綠洲身份》)

 

[158] "烏魯木齊" 是蒙古語,是由准噶爾盆地南部的維吾爾族人曾經建立的一個王國的首都(筆者:這是不精確的描述。根據第一章可知,西遷回鶻最初集中在北庭,今烏魯木齊附近的吉木薩爾,後擊退吐蕃西藏人而佔領高昌,今吐魯番附近﹔被蒙古帝國征服後,東西維吾爾王國合並,首都設在別失八裡,即吉木薩爾)﹔漢族人稱之為 "迪化",或者俗稱 "紅廟子"(因城外紅山頂上的紅亭子得名)。地處戰略要地,也是四大貿易通道的交匯處,烏魯木齊向東通往哈密—甘肅,向西至伊犁—俄羅斯,向北至蒙古,向南到和田—喀什,歷來是兵家爭奪之地。1865 年穆斯林暴動(筆者注:阿古柏率領的維吾爾族穆斯林軍隊),在迪化及其附近屠殺了大約 13 萬漢族人。

 

China 2

(圖3-19 喬治•航特時期:烏魯木齊城外的溫泉﹔出自Mildred Cable和Francesca French的George Hunter: Apostle of Turkestan)

 

三位女宣教士在逗留期間,新疆都督楊增新熱情接見了她們。在楊增新執政期間,在中國內陸社會動蕩的情況下,新疆的局勢卻能夠保持穩定。逗留了幾個星期,她們與馬瑟一起動身,在航特的護送下,抵達 700 英里之外的察古查克(Chuguchak今塔城),進入蘇聯境內,航特這才返回烏魯木齊。四人輾轉到達莫斯科,然後乘坐火車。最後,三位女士在離開甘肅省酒泉 6 個月後,於 1926 年 10 月 12 日抵達倫敦,結束了自離開山西省霍州開始,長達 3 年零 4 個月的宣教旅程。

[159] 1931 年,航特先生前往上海治療身體。時逢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入中國東北三省。1932 年初,身上的病剛剛治好,航特就要急著返回新疆。但是由於爆發了日軍侵略上海的 "一二八事變",中國軍隊抗戰,航特的行程被耽擱。三月份,由於美國的干涉,中日雙方停止戰事,並一直維持到 1937 年。

等到航特先生可以啟程的時候,內地會已經決定增援新疆的宣教工作,派遣六位剛從英國過來的年輕小伙子,跟隨航特一同前往新疆。聽到這個消息,在烏魯木齊的馬瑟認為新疆政局不穩,一下子增派這麼多人,可能會導致不良的後果。盡管他發出電報警告這樣的做法,但他們還是出發了。這六位年輕的宣教志願者當中,有一位醫生名叫愛彌爾•費西爾巴凱醫生(Dr. Emil Fischbacher),中文名字巴富羲。

 


 

[154] Mildred Cable and Francesca French, George Hunter: Apostle of Turkestan,第4-7章。

[155] 同上,第7—13章。

[156] 同上,第14—28章。

[157] 同上,第29—40章。

[158] 同上,第41—48章。

[159] Mildred Cable and Francesca French, George Hunter: Apostle of Turkestan, 第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