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短宣中心短宣路】2020 年 7 月

 

Overseas

 


留學生事工
盧健恆牧師

曾經有人講過有兩種事工是最無成就感的:第一種是兒童事工,因為一個小孩成長往往需要 10 到 20 年的時間,到時才有機會看到他們的成長的果效。另一種最沒有成功感的事工就是留學生事工。因為留學生不會長居於外地,所以地區堂會不會藉此得到人數上長期的增長,甚至每隔幾年就要重新洗牌、從頭再來。從經濟效益來說這種事工既費神又浪費資源。所以雖則很多地區堂會都會贊成舉辦留學生事工,但實際上真的用心去作的卻不多。

我自己都有參與留學生事工,最早期的成果並不高,差不多每兩、三年就要重新開始,有時真的會很氣餒。但我想藉此同大家分享兩個真實的故事來鼓勵大家:

一位是神學院校長在外地讀書時的故事。當時這位校長還只是一位大學生,因經濟和交通的原因他只能參與在學校附近的教會聚會。這間教會人數不多,以他記憶所及從來沒有超過 100 人。所以這間教會的資源非常有限。過了二十多三十年,這位神學院校長有機會重回舊地及再次參與這間教會的聚會時,他有幸遇到一些當年和他一同成長的同學,大家就借機細數過去軼事。這班昔日的學生現在都學有所成,有的成為工程師、醫生,更有些成為宣教士、牧師及神學院教授。

在世人眼中一定會將所有功勞歸功於他們所屬的大學,但當他們回顧過去的時候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提起一位照顧他們的 "媽媽"。這位媽媽不是傳道人,也不是什麼專業人士。她只是在每一次聚會的時候負責煮一些家常小菜,讓這班留學生有一個家的感覺。所以這班留學生參加完聚會不但有屬靈的餵養也有肉體的美食,讓他們可以多留在教會長一點時間互相支持大家。

最終這批留學生成為社會的棟樑及神所重用的器皿,而關鍵卻是一位寂寂無名的媽媽。

另一個故事就是發生在 BC 省較偏遠的大學城市。二十多年之前 BC 省的交通和城市發展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很多小城市都沒有一些似樣的中國餐館和飲食。所以很多留學生到這些小城市讀書時都是以西式飲食為主。但有一位年長的夫婦,對這批留學生很有負擔。所以每年過年過節他們總會帶一些應節食品、甚至只是幾磅叉燒就到這些小城鎮煮飯給那些留學生享用。對於這批留學生來說,只要一有家鄉的美食到,他們就蜂擁而至,因為真的很久沒有吃到這些過去隨手可得的美食。當然這對夫婦沒有放過這個機會,在餐前餐後總會向這批留學生分享福音。究竟最終有多少人相信主耶穌,我想只有回到天家才知道。但我有機會認識這一批留學生,從他們口中總會對這對夫婦存有感恩的心,甚至有時從傾談當中都會流下一點點感恩的眼淚。同樣地擔起整個事工的人並不是一名牧者,而是一對很普通但有心的基督徒夫婦。

從這兩個真人真事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神很愛世上所有的人,包括留學生,而神使用的人往往都只是一些願意擺上自己的人。所以不需要什麼大牧和大有才幹的人才可作的事。神是否也在呼召你作這項事工呢?

這個課程將會分成幾個部分,讓大家一同探討如何作留學生事工。我們會先了解青年人的特徵、牧養技巧及一些經常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讓大家可以從中了解到留學生的需要,並知道這個事工也是福音廣傳的其中一環。

期望能見到你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