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近輝牧師追思會及安息禮拜
時代論壇 2014.1.20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1758&Pid=1&Version=0&Cid=145&Charset=big5_hkscs
二○一四年一月十七日,為兩位香港的時代巨人,同日舉行了追思聚會。邵逸夫爵士最大的功業,在冷戰中的時代,用電影結連了中國人飄泊的心靈,注入了大眾化的文化養份;而教會所尊崇的滕近輝牧師,畢生建立起主忠僕的典範,在神學教育、堂會牧養和機構事奉上燃盡一生。所不同者,邵爵士建立了在地上的影視王國,滕近輝則把天國建立在人間......
備受香港及海外華人教會尊敬的滕近輝牧師,二○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凌晨二時廿二分,因肺炎在基督教靈實胡平頤養院醫院於詳和昏睡中安息主懷,享年九十二歲。
滕牧師一生事主數十載,與其同工者眾,深受其教導影響的信徒更是多不勝數。治喪委員會於本年一月十六及十七日分別於宣道會北角堂舉行兩場追思會及安息禮拜,每場前來的參與者眾多,不論是禮堂或副堂均座無虛席,而在聚會開始前一小時,已有大批會眾排隊等候進場。
一月十七日上午及下午名為「恩典懷清輝」的追思會及安息禮拜,邀請了多位教牧領袖及滕牧師的家人分享。過程中,寧靜的禮堂於不同角落中,不時透出不捨的淚光,然而間或又會響起陣陣笑聲,正如滕牧師的大兒子滕磯華牧師在分享時形容,這是一個「懷念及慶祝爸爸事奉人生」的聚會。
追悼滕近輝牧師的聚會,嚴如一場屬靈盛宴,有聖詩奏樂、詩班頌唱、讀經、述史、緬懷等,而當主禮人帶領男女會眾分別獻唱時,更像天軍天使齊集雲端,同心合一,分別以雄壯及溫柔的歌聲送別我們敬愛的滕近輝牧師,就像多位分享的教牧領袖形容,滕牧師是「上帝賜給華人教會的珍貴禮物。」
一九二二年一月十五日於山東省濰縣出生的滕牧師,於三九年信主,五○年來港事奉,五七年出任宣道會北角堂堂主任,並在該堂事奉了三十年之久,後於八七年榮休,成為該堂名譽顧問牧師。隨後的十年,他擔任美國華人宣道會聯會主席,並在紐約的神學院華人部出任主任及授課。他一生亦先後事奉於眾多機構及教會,包括出任宣道會香港區聯會主席、香港差傳事工聯會主席、第一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主席團主席、建道神學院院長、中國神學研究院榮譽院長、《抉擇》月刊中文版及《恩雨》月刊主編等等。
在聚會中擔任述史環節的前建道神學院滕近輝教席教授曾立華牧師在分享時直言,很難在數十分鐘把滕牧師一生的事奉一一道來。他指滕牧師有非常廣濶的天國視野及心胸,而他擔當眾多機構的主席、顧問及董事會成員等,主要是希望扶掖這些新興的教會事工。他又憶述當年宣道會西差會把事工交予華人時,指定要滕牧師接任才會交棒,當時在場的曾立華笑言:「滕牧師沒有表示要先回去禱告等候,而是立即答允。」在談及滕牧師曾同時擔任中國神學研究院及建道神學院兩間神學院的院長之職,曾立華不禁感歎:「實在是前無古人,大概亦沒有來者。」他又指出滕牧師經常到海外宣講,又推動洛桑運動、華福運動及凱錫克培靈運動等,足蹟遍及六大洲共四十多個國家地區等。
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牧師在緬懷環節時表示,按他的粗略估計,滕牧師數十年下來直接或間接栽培過的學生超過二千人,而他是一位實踐者而非理論家,因為他著重言教與身教,願花時間在人的身上,例如在往返長洲(建道神學院位處長洲)的渡輪上,滕牧師縱是身體疲累,總不會拒絕別人走到他身旁與他傾談,「我坐這渡輪也三十年,要隨時讓人坐在身旁是很困難的呀!」
另一位緬懷的愛華國際發展有限公司總幹事盧家駇牧師,也來個粗略估計,指滕牧師曾擔任過董事及顧問的機構超過一百五十間。對於他一生擔當眾多的事奉,盧家駇笑言:「他沒理由可以做到這麼多工作的呀,我要深入研究一下才行。」他又憶述與滕牧師共事時,只有一次是缺席會議,原來當日他乘地鐵時不慎扭傷腳而未能前去開會,「所以大家乘地鐵時要小心一點。」又有一次,他想了解滕牧師為何作這麼多事奉也不用休息,原來答案是:他由一個聚會點到另一個聚會點的時間,便是他的休息時間了,「哈,那末我們要反省一下,為何我們要放假呀!」
大使命中心創辦人及榮休會長王永信牧師則與大家分享了一件事,就是滕牧師與華福的關係。他指出當年要推動一個普世性的華人教會聯合運動是很難想像的事,幾乎沒有人敢作。有次他趁滕牧師到美國講道,便與滕牧師分享,結果他一聽便十分贊成,還鼓勵他去落實推動,「所以華人教會有一個普世性的華福運動,滕牧師在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此外,他又與大家分享了一件祕密,就是在王永信六十歲生日時,同工們致電邀請滕牧師在席間講話,並在知道同工們只計劃買麥當勞漢堡包回辦公室作食物慶祝時,便認真地說:「絕對不可以!」王永信笑言:「我非常感謝他,否則我便要吃漢堡包了!」此外,王永信又帶領會眾同唱《得勝的凱歌》,歌詞取自提後四:7 ,以歌頌滕牧師一生忠心事主。
千禧世代愛傳福音,中產階級日漸冷淡
2013-12-28 | https://www.barna.org
巴納調查發現,美國千禧世代信徒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有著高比例願意實際傳福音。另一方面,家庭年收入較低的信徒,卻是最積極傳福音願意分享的人;中收入階層有七成感覺對福音有負擔,但有作為的僅三成,成較為消極傳福音者。
巴納調查發現,從年齡來說,千禧世代信徒比例較少卻最樂於傳福音。
今日的福音行動是否有不同的面貌,而基督徒是否為了讓福音符合時代需求,將過去常用的福音行動融入信仰,轉化成為今日的新作為?巴納研究中心對於傳福音行為及態度有著近廿年的研究資料,最近的研究顯示出,福音行動的理論及實際間之落差,並哪種團體最積極傳福音,以及經濟情況如何影響福音作為等資料。
哪些群體對傳福音有負擔?
當被問及自己是否對於傳福音有負擔,有 73% 重生得救的基督徒表示肯定。然而,當被問及是否有實際的作為時,比例就下降不少,只有 52% 基督徒表示會有實際的傳福音行動,表示過去的一年當中,至少有向一個以上不同信仰者傳福音,盼望他們能夠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個人救主。
巴納又按照不同的宗派類別分為九大類不同的統計資料,其中也包含了個人對於傳福音的負擔等類別。受訪的福音派基督徒完全同意(100%)自己對於傳福音有負擔,近七成在過去一年曾向一個以上的人傳福音,是各宗派類別中對傳福音最有負擔的族群。
雖然福音派基督徒有很高的傳福音意願,相對地,其事與願違的比例也最高,過去的一年,31% 的福音派基督徒沒有化理想為行動。
天主教則是位於統計數字的另一端,僅有34%的比例對於傳福音有負擔,是各類別基督徒中比例最低的;然而,也僅有34% 的天主教徒認為他們化理想為實際行動,對傳福音有負擔的那 34%也幾乎全數都有實際行為。
千禧世代:最福音化的世代
千禧世代的年輕人(巴納研究中心定義為目前 18-29 歲的青年)被稱為「社會正義的一代」;他們對於貧困的、受壓迫的、孤兒及寡婦,都有著協助的意願。懷疑論者最常爭論的就是,當我們讓饑餓的得飽足,使被壓迫的得釋放之後,還有什麼可以做的?
或許千禧世代的人會認為物質需求比精神需求更加重要,而將傳福音的事拋在腦後?然而根據巴納研究中心的最新報告,顯示並非如我們所想像的。
統計數字顯示,在各年齡層當中,千禧世代的年輕人有著少有的對傳福音有行動的上升趨勢。從 2010 年的 56% 的人有福音行動上升至 2013 年的 65%。相較於其他年齡層基督徒,千禧世代的青年有最高的傳福音比例,比起平均的52% 有傳福音行動,千禧世代受訪者有 65% 採取福音行動,居各年齡層的榜首。
自 1996 年開始統計數字以來,數據顯示主力世代(目前年齡介於 30 至 49 歲)有 63% 有實際傳福音作為,而自1998 年的統計以來,其族群為傳福音最高比例的一代;然而時至今日,已經降低至 48%。
至於戰後嬰兒潮(1946 至 64 年出生)這一代,在 2007 年還有 65% 的人願意分享信仰,如今已降至 49%;現年 68 歲以上的長者,在過去的七年間穩定維持在 53% 願意傳福音,與全部的平均 52% 十分接近。
福音與家庭收入的微妙關係
而福音行動似乎也受到另一個因素的影響:家庭收入。這個部分的研究,巴納研究中心將家庭年收入分為三個等級:家庭年收入低於 39000、介於 40,000 至 60,000 以及 60,000 美元以上。
數據顯示,家庭年收入最低等級的人,最積極傳福音,有 57%;其原因可能為經濟衰退之後,有更多的較低收入者選擇基督信仰。以 2008 年資料為例,只有 49% 的較低收入者願意分享信仰。
人們可能認為較高收入的人應該不會願意分享福音,但是數據會說話。的確,較高收入的族群不認為自己對福音有負擔,僅有 16% 感覺有負擔;然而有實際福音作為的較高收入者,卻有 52%,與全國平均一樣。
而出人意外的,在這個分類中,最不願意傳福音的是中收入階層。有 76% 的中層收入基督徒感覺對福音有負擔,但有作為的僅有 37%,而該族群在 2010 年的統計數字尚維持在 51%,這幾年期間比例驟降。
憂美國中年信徒漸冷淡
巴納執行長齊納曼表示:「這個研究顯示出千禧世代的年輕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結合福音作為;為何本來被認為最容易偏離信仰的千禧世代,卻比起其他較年長世代的人更積極傳福音?」
「這種趨勢可能的原因,是千禧世代的年輕人中,基督徒比例較少;而另一個解釋,便是福音通常傳給同年齡層的人所致。然而,千禧世代(18-29 歲青年)相較於其他世代有著高比例願意實際傳福音,這對信仰領袖而言是個鼓勵。」
「然而,另一個困擾信仰領袖的問題,便是主力世代與戰後嬰兒潮這兩個世代的人傳福音作為減少;另外,還有中產階層的人,為何逐漸減少傳福音的熱忱,也是值得研究的現象。這關乎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家庭之福音工作導向。對於中年以及中階收入的基督徒,需要的是成熟的信仰體系,而或許教會對於這個階層的人們不夠積極,沒有意識到他們正逐漸在冷淡中。」
華理克與 CNN 主持人交鋒:我更擔心神的責難
2013-12-20 | http://www.bpnews.net
【方仁宏╱編譯】加州馬鞍峰教會華理克牧師 2013 年 12 月 6 日在接受美國 CNN 主持人皮爾斯.摩根(Piers Morgan)訪問時,說出為何他與許多基督徒一樣,對於同性婚姻的基本態度並未改變。「我並不擔心你或者是社會不贊同我的觀點,我比較擔心的,是上帝對我的不喜悅。」華理克牧師在摩根現場(Piers Morgan)受訪時作出以上表示。
在介紹他的新書 The Daniel Plan(但以理計劃)時,華理克對於婚姻必須符合聖經教導的態度引起許多注意;這本書的寫作目的,是期勉人們透過健康的生活來榮耀神。
在討論到過去華理克牧師曾對於天主教教宗方濟對於同性戀婚姻的態度表示敬佩,摩根追問華理克牧師,是否在這兩年來態度逐漸傾向接受同性戀婚姻?「您是否有立場的鬆動?你是否意識到這是一個不會停止的運動?」摩根問道。
華理克牧師回答:「對於上帝認為正確的與錯誤的事,我不會改變立場。我認為在婚姻以外的性問題,上帝都視為不對的。但是這裡的問題,是彼此尊重的問題;就算我不認同你在性議題上面的觀點,但不表示我有權利貶低你、誹謗你,甚至把你妖魔化。」
華理克牧師接著向主持人表示:「皮爾斯,包容,表示我們能夠彼此尊重,就算我們的認知南轅北轍。然而,今日所謂的尊重,宣稱是讓所有的想法都要享有同等的權利,但這是不合邏輯的。並非所有的想法都是對的;你可以說月球是起司做的,也可以說是豆子做的,其他人則會說月球是岩石構成的。」
而摩根問華理克牧師是否「人人平等」,他認為是的。摩根又說:「身為一個基督徒,一個負盛名的人,你如何能認為同性戀者不能與異性戀者同樣享有婚姻的權利,算是真正的人人平等呢?」
華理克答道,他真正反對的,是對婚姻的重新定義:「我不認為,所有的團體都有這樣的機會去改變一個名詞的定義。舉例來說,若我把『穆斯林』這個詞彙,突然拿過來為我自己重新定義,那就不對了。」「我認為在人類歷史上,多數人都會認為婚姻表示一男一女之間的承諾,我們不該重新定義這個詞彙。」華理克強調,他並非反對法律之前人人可以選擇所愛的權利,但是他並不認為,人們可以劫持一個名詞的定義。
摩根又問:「這個詞彙是從聖經來的,對嗎?」
他說:「是的,聖經明白的揭示,上帝創造了婚姻。」
摩根:「我的問題是,是否有很多聖經裡面所說的事情,在今日行不通?如果你看著我,或者是聽眾中任何一個女人而起了淫念,在當時是要被石頭打死的。今日我們已經不再如此行,因此,聖經中有許多東西在今日看來並不合時宜?」
摩根不斷地想要知道華理克是否改變他對同性婚姻的觀念,他又問:「你是否預見得到,有一天,不僅是你,以及其他的基督徒領袖甚至是天主教會說:真正的平等,是每一個人,不論是同性戀或異性戀,都能夠享有同等的婚姻權利?」
華理克回答道:「我不認為在我的有生之年會發生這樣的事。我並不擔心你或者是社會對我的觀點不認同,我比較擔心的,是上帝對我的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