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色陷
亞哈斯王上大馬色去迎接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10節),當時是以附庸國身份向攻取了這座亞蘭京城的亞述王道賀,而在耶路撒冷造新壇等於以亞述之神代替耶和華上帝,但(代下28:23)如此為亞哈斯王解釋:「他祭祀攻擊他的大馬色之神說:因為亞蘭王的神幫助他們,我也獻祭與他,他好幫助我。」作者繼續這樣寫:不過那些神使他和以色列眾人敗亡了。真正可悲的是,無論如何亞哈斯已將外邦的壇建在聖殿中,並且效法亞述人代替銅壇作獻祭之用,卻又把原來的銅壇作為尋求耶和華上帝的地方(15節)。直到他的兒子希西家作王,這才再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18:3)。(列王紀下第十六章)
北國結束
雖然何細亞藉著亞述的幫助登基作王(15:30何細亞之為王顯然是由於亞述王的支持),同時他又開始扭轉北國的宗教方向(2節,只是不像在他以前的以色列諸王),但為時已晚。而他聽從了埃及王的擺佈,不向亞述王進貢,乃被下在監獄裡(4節),撒瑪利亞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之下仍然繼續作戰,被圍困三年後,終成亞述俘虜。我們從北國歷史回顧(7-23節),知道他們的敬拜偶像(10節「柱像和木偶」;16節「敬拜天上的萬象」;17節「使兒女經火」),成了亡國最主要原因。其中(34-40節)的描述,應該與撒瑪利亞人(前文)無關,似擺在23節之後較適合。「你們當敬畏、跪拜耶和華,向祂獻祭」(36節),才不至亡國。(列王紀下第十七章)
背叛苦果
以賽亞和彌迦同時是希西家王時代的先知,但在他們的記載中,並沒有提到本章1至8節的革新,大概是在先知的眼中,這只不過是表面的做法,而王朝的運作,沒有完全信賴耶和華,就從他們與埃及聯盟卻背叛亞述王(7節)結果招來大禍臨頭,沒有跡象顯示以賽亞先知贊同希西家王這種做法。至於拉伯沙基的招降(17-37節),與《以賽亞書》(36:2-22)的記載完全相同,其中有幾個亞述的官銜:(17節)「他珥探」是總司令(賽20:1),「拉伯撒利」是高級軍官(耶39:3),「拉伯沙基」是膳務長、一個文官首長。百姓在王的吩咐下,對拉伯沙基的狂妄默不作聲,因為王根本沒有辦法面對自己所闖的禍。(列王紀下第十八章)
預言拯救
在希西家王無法處理拉伯沙基的辱罵之時,他的臣僕惟有尋求上帝僕人以賽亞的幫助,而先知立即給予他們肯定且帶有預言性的回覆後,以賽亞在未被要求之下,主動將上主的答案告訴了王(20-34節,參閱賽37:21-35),這段經文正跟多數預言一般,是用詩的體裁表達,這是一首諷喻詩。「高大的香柏樹」(23節),一般用以描寫君王(參賽10:33、34)。「我就要用鉤子鉤上你的鼻子」(28節),亞述人對俘虜慣用的手法。「他從哪條路來,必從那條路回去,必不得來這城,這是耶和華說的......必保護拯救這城」(33-34節),是何等大的安慰。(列王紀下第十九章)
王求增壽
希西家王得了必死的病,以賽亞先知親口告訴他這個消息,王立即用懇切的態度向耶和華上帝禱告,求上帝記念他對衪「一顆敬虔的(5-7節),又在希西家王向耶和華上帝禱告之心」,又按誠實行衪眼中看為善的事。與此同時﹐以賽亞只行了一段不長的路,很快接到上帝的指示回覆希西家他可增壽十五年,再次提到「我要救你和這城脫除亞述王的手,我為自己和我僕人大衛的緣故,必保護拯救這城」(6節)。以賽亞先知就用了最簡單的方法,取一塊無花果餅貼在王的瘡上,王便痊癒了。可見在上帝眼中,人致命的疾病無分大小,治好的方法也不分簡單與複雜,因為生命在上帝手中,衪若施憐憫,必得醫治。故此,我們當凡事交託這位獨行奇事的真神。(列王紀下第廿、廿一章)
約西亞王
約西亞王八歲就登基,是因為他父作王二年,卻照行歷代諸王中最惡的祖父瑪拿西所行的事(尤其是指拜偶像),故此年方廿四就被臣僕叛殺於宮中(21:19-23),約西亞王乃被立繼位。可能群臣引上兩代為鑑,使王自幼專注耶和華上帝的事,是故他年方十八就提及修理聖殿,在修殿過程中得一書卷(應該是《摩西五經》),由此他得到極大啟迪,督促臣民遵行書中上帝的明訓(11-13節)。第廿三章全章佔了極大篇幅﹐記述約西亞王親力親為地帶領全國回轉,成為一位空前絕後﹐盡心盡力歸向耶和華上帝的王(25節),但可惜仍未能挽回猶大亡國的厄運(26節)。試想當年希西家王求壽生了瑪拿西,是否作了一個極不智的「禱告」?(列王紀下第22、23章)
聖殿被掠
西底家既然背叛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於是大事毀壞耶路撒冷(25:8-10節),作為一種懲罰,在(耶52:12-30)加上頗多值得注意的補充資料。聖殿中值錢的物品都被搜括一空(耶52:13-17,參耶52:17-23),有影響力的國民也都被殺(25:18-21節),這是指出「巴比倫王在西底家眼前殺了他的眾子,又在利比拉殺了猶大的一切首領,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鍊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耶52:10)一事同時發生。西底家此時背叛巴比倫王實為不智,這正讓對方抓著大事毀壞﹐任意屠殺的藉口,他不聽從上帝僕人先知耶利米的忠告,以致國之將亡﹐又使他自己的家和國家百姓被傷害至體無完膚。(列王紀下第廿四、廿五章)
看歷代志
在希伯來原文正典中,歷代志上、下本為一書,取名《歷代大事記要》(dibre hayyamim),屬編年史,是一部以人類始祖亞當始(代上一章1節)﹐而以波斯帝國建立終(代下卅六章20節)的史書。作者以斯拉,本書所用文字和內容所及與《以斯拉記》極為近似,二書都以記載家譜、注重祭祀禮儀(特別是聖樂的事奉)及以強調摩西的律法為要務。本書作者的寫作宗旨,在以歷史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既然被擄到異邦兩代﹐然後重返與外族混居的故土,可否恢復昔日的光輝?
2.以色列這個民族的希望和前途在哪裡?上帝所應許那位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外邦人統治的彌賽亞何時出現?
都是我們要在研讀歷代志上下點功夫的理由。(歷代志上第一章)
關於譜系
本書第一至第九章所記的譜系分三大段:第一段(1:1-2:2)從亞當到以色列(即雅各)﹐但略去該隱和亞伯,可能作者寫作的重點放在大衛的譜系上有關的人物,因為亞當後來生的兒子塞特,生出挪亞、閃、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這一系。第二段(2:3-9:1)是以色列各支派的譜系,將其中西布倫和但兩支派略去,可能是手抄之誤。第三段(9:2-44)記載被擄巴比倫後回歸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社會的一些人物。同時(代上1:5-23)是《創世記》第十章的重刊,主要根據地理與文化因素而寫,從大處著眼,以求把握住主脈。本書作者同時又是一個"文人",我們從上帝的啟示和衪所使用的僕人之筆法中摸到衪的心意。(歷代志上第二章)
大衛王室
相信一般信徒,當遇上充滿人名、地名的經文,大多數會翻一翻就算,今天的靈修經文,既然碰上這種情況,你不妨逐字細細讀一遍,嘗試領略一番新的經驗。歷代志上第三章記載的大衛家譜,是由主前一千年他那個時代直到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巴比倫回歸的時代(19節),但卻沒有提大衛犯淫亂罪的事,這正顯出以斯拉用祭司的身份所表達的寫作興趣與觀點。歷代志上第四章1至23節是猶大支派法勒斯家譜的補遺。法勒斯為猶大的嫡傳(創39:29),其他四人都是猶大以後很多代才出生的子孫。至於(4:21)說出一件事:古代近東的部落多以所擅長的職業聞名,此處提到織細麻布的亞實比族及23節的窯匠。(歷代志上第三、四章)
讚譽猶大
歷代志上第五章一開始說明其家譜﹐以猶大而不以流便(大衛長子)居首的原因,流便的惡行記在《創世記》35:22;49:4。而約瑟的長子權利按《創世記》48:5則給了兒子以法蓮和瑪拿西﹐成了兩個支派。(5:2)作者對猶大支派的讚譽是記述本書中心人物大衛王的伏筆。歷代志上第六章記載利未人的譜系和事奉,用意是突出祭司在社會上的地位。利未的後裔分為革順、哥轄、米拉利三族,三族分成立尼、示每、暗蘭、亞米拿達、以斯哈、抹利、母示共七支,各盡其職,負責其不同職事,特別指出:示每、以斯哈、母示的後裔分主三族歌唱的職位,可見本書作者以斯拉對聖樂有一定的造詣與關注。(歷代志上第五、六章)
六個譜系
本章記述以薩迦、便雅憫、拿弗他利、河西瑪拿西、以法蓮及亞設六個支派的譜系。有幾個特點:
1.拿弗他利(13節)是雅各和拉結的婢女辟拉所生,故說是 "辟拉的子孫"。
2.婦女名字在河西瑪拿西半支派(14-19節)譜系中多有提及,西羅非哈的女兒更因為她們的努力,女子爭取到財產繼承權(民27:1-11)。
3.本書缺西布倫和但二支派的譜系,(12節)提及 "戶平",而在(創46:21)但支派的譜系有 "戶平" 一名字,解經家同意這一看法。
4.(20-29節)這個譜系目的在說出 "嫩的兒子是約書亞" (27節)的出處。總括而言,本書作者祭司以斯拉,期望將《摩西五經》中有提及與有關大衛的家譜的資料,詳加補遺。(歷代志上第七章)
便雅憫家
本章續上一章6至12節,再記便雅憫支派的譜系,詳細程度僅次於猶大和利未兩支派的譜系,作者認為以色列民第一個王是便雅憫支派的掃羅,故此他將掃羅突出(29-38節),正所謂「掃羅統治之結束,是大衛王朝的開始」。如此筆法,可將讀者注意力逐漸引入第十章大衛王朝的歷史中。本章28節:「這些人都是著名的族長,住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位於猶大和便雅憫二支派之間,他們均屬南國,著名的族長是他們的首領。耶路撒冷成為聚居之地,這對大衛的王朝,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意義。本書作者以斯拉祭司,對字句的安排,人名、地名的著眼點,在他心中都有一個貫穿上文下理的佈局。(歷代志上第八章)
相互對觀
或許你會問一個問題:《列王紀上下》與《歷代志上下》的並存有甚麼好處?我可以告訴你,此四卷書有相互對觀的作用:(1)《列王紀上下》是先知耶利米的作品,《歷代志上下》乃祭司以斯拉的記述。(2)《列王紀上下》記南北兩國史,《歷代志上下》單記南國史。(3)《列王紀上下》記述的中心在王宮,《歷代志上下》記述的中心在聖殿(祭壇)。(4)《列王紀上下》是一本政治史,《歷代志上下》是一本宗教史。(5)《列王紀上下》目的在述史,《歷代志上下》目的在釋史。是故《歷代志上下》的作者願意從人類始祖亞當起加以論述,作者祭司以斯拉並以大衛王朝為寫作中心,這也正是上帝在「主耶穌降生作大衛子孫」的默示。(歷代志上第九章)
掃羅死了
由《歷代志上第十章》直到《歷代志下第九章》,都是以色列聯合王國時代的史事,著重敘述大衛與所羅門兩個輝煌王朝。而第十章幾乎重載《撒母耳記上》第卅一章,但加上了結論:「這樣,掃羅死了,因為他干犯耶和華,沒有遵守耶和華的命;又因他求問交鬼的婦人,沒有求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使他被殺,把國歸於耶西的兒子大衛」(13、14節),說明一國之君必須順服(不干犯)耶和華、遵守耶和華的命令並求問耶和華,否則無法治理及領導國家,自己也必招來殺身之禍。耶和華上帝也必安排適合人選,讓一國繼續在君王帶領之下,順服(不干犯)耶和華、遵守耶和華的命令並求問耶和華得以存留。(歷代志上第十、十一章)
續烏利亞
《撒母耳記下》第廿三章以「赫人烏利亞、共三十七人」作終止,而本卷上一章41節則在烏利亞之後,繼續記述下去,直至本章結束,內容包括了十二支派的勇士,說明全民都誠心要立大衛作以色列的王(38節)。「正月,約但河水漲過兩岸的時候,他們過河,使一切住平原的人東奔西跑。」(15節)猶太曆的正月為陽曆三、四月之間,正值春季,山區雪溶,約但河之水泛濫,此時過河表現出戰士的英勇。同時,(23至37節)所記戰士數目共 340,822 人之眾,本書的作者用意至為明顯:「那時,天天有人來幫助大衛,以致成了大軍,如上帝的軍一樣」(22節),証明大衛大軍的組成,來自上帝的心意。(歷代志上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