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戴德生所創立的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來華 150 週年的慶典﹐實在是值得緬懷過去數不勝數的西方宣教士﹐帶著主的愛、帶著捨己的生命、帶著蒙神選召的的福音使命﹐放下他們的家園、國土﹐毅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異地﹐面對文化的差異、生活習慣的的差別、不易溝通的語言卻不問為甚麼﹐乃是為主的愛所激勵﹐無悔、無怨、以信心走上 "跨文化的宣教路"。
我自己走上全時間事奉的路﹐相當大的影響是來自當日內地會的宣教士。記得我在 1958 年中學畢業後﹐就進入浸會大學(當時還是浸會學院)就讀﹐在校園裡參與基督徒團契﹐藉著基督徒學生的團契﹐經常聚會﹐彼此在真道上的建立﹐很重視在聖經的要義上堅守福音信仰,其實最重要的是帶領同學歸信主。
因著當時國內政權的變動﹐眾多在華的宣教士均被迫離開中國﹐有一位在國內承擔福音事工有16年的內地會宣教士﹐名叫艾得理牧師(David H. Adeney)就前往美國,參與美國學生團契(IVCF)的事奉﹐後來他於 1956 年踏足香港﹐從此與香港結下深遠的關係﹐並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當時已被委任為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遠東區總幹事﹐就在香港揭開了學生福音事工的序幕﹐更在香港設立 IFES 辦事處﹐因我在校園裡參與學生事工﹐很自然就與他認識了﹐並開始了帶領小組查經、個人佈道訓練﹐因此歸納法的查經、大學生的個人佈道法我都是在那時學習的。當時﹐為幫助有心志參與校園的學生工作的肢體﹐每主日下午在九龍塘書院道他居住的地方﹐有專為香港的學生福音事工同心禱告。
不久﹐他更兼任靈光堂主任牧職﹐因原有的美籍羅伯士牧師需要退休返回美國﹐這教會是由宣教士在香港創立的很少數全英語教會之一。他在當時承擔牧者的工作﹐工作量是相當繁重的﹐但他全心全身的投入﹐無論教會的事工、學生工作﹐都在他的領導下產生了很美的事奉果效﹐成為後輩人在事奉路上的典範。
記得當 1962 年我在浸會學院畢業時﹐為前面事奉的路向正思索及等候神指引﹐應繼續進修還是工作呢?就在這時﹐在靈光堂轄下除了教會外﹐更有學校﹐還有一間當時在香港是較具規模的基督教書室﹐特別以英文書籍為主(這是可理解的﹐因是英語的教會)。原來有一位美籍華裔已來了香港作短期宣教工作﹐由他負責此書室的工作﹐並已建立了很好的事工基礎。其時﹐他正要結束那一階段的工作﹐需要同工來接替﹐艾得理牧師就向我提出﹐是否可以考慮承接此項工作。結果﹐在他的關心及提示下﹐我就接受他的安排﹐踏上全時間事奉的路途。我曾被人稱為"麥老板"就由此而起的。
因艾得理牧師仍是靈光堂教會的牧者﹐書室的工作都歸入他的督導底下﹐所以因著事工的關係﹐我很多時間受他的指導、關心、鼓勵﹐在事奉心志上﹐常得到他的教導。在那段約有十年的事奉路上﹐他亦師亦友﹐曾給予我不少寶貴的教導。其中包括:
1. 真理的堅持:他常在帶領我們查考聖經時﹐要我們堅守聖經的教導﹐因他過去那段在中國學界工作時,常遇到那些似是如非的聖經解說﹐混進好些不是基要信仰的教導﹐更常引王明道先生為例﹐要我們以王先生對聖經的執著及永不妥協的信念作為榜樣﹐要我們效法﹐並防備 "不信派"(又名為 "新派")的思想來攪擾我們﹐影響和動搖學生們在信仰上尚不夠穩固的根基。
2. 謙卑的事主:他雖然在事工上有了高的職位﹐但在我們這些後輩的同工面前,絕沒有任何架子﹐從來都是謙謙君子﹐生活在我們中間﹐更多具有著慈父的形象﹐在他的言行舉止上很難找出 "驕傲" 的因子來。在他的傳記內有這樣的一段說話為證: "當我獲通知被任命為國際學生福音團契董事會主席時﹐我了解到這對我是個很大的試探﹐會引發我的驕傲﹐因為我向來是經不起這種誘惑的。我盼望我的動機是為了榮耀 神﹐我知道我這方面常常需要被潔淨。" 從這些話語中﹐足見他的謙卑並自守的屬靈美德。
3. 召命的忠心:隨著他在靈光堂的事奉團隊內有不同事工的組合﹐教會的、學校的、書室的﹐加上他在香港所帶動的學生福音事工眾同工,任何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親力親為﹐肩負日理萬機的工作擔子。其實他最重要的事工職責﹐是領導著整個亞洲的國際學生福音團契﹐帶領不同國家的領導層同工﹐推動不同的策略會議、地區性的學生令會、領袖訓練、聯合性的學生大型會議、學生事工的領導者等會議﹐這些數不完的有關事工﹐他都不知疲倦地親身參與其中。看見他那份為 神國度事工的擺上﹐顯出了對 神的召命的盡忠﹐我們又怎能在事奉上鬆懈懶惰呢!
4. 後輩的扶掖: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期﹐香港的大學生福音團契在艾牧師的栽培及訓練底下﹐有好些弟兄姊妹都因此得著成長﹐並因參與學生福音事工而有了獻身的心志﹐就在他的扶植、帶動下﹐就有了早期香港學生福音團契的骨幹同工產生出來﹐擔負起在香港的學生事工運動的領導責任﹐故此﹐才有六、七十年代香港學生福音事工的興旺和蓬勃的開展﹐以及充足的人力資源﹐這些事工的果效﹐相信當時凡有份於學生福音運動的眾多弟兄姊妹﹐都會認同艾牧師是不可或缺的一位推動者、歷史的創建者。我自己亦親自在他的扶立下﹐成為願意獻身擺上﹐直到今日。
在我自己五十多年的事奉歷程中﹐除了艾得理牧師成為我走上全時間事奉路上的啟蒙師傅﹐在信仰、靈命上﹐幫助我建立了根基之外﹐還有另一位內地會的宣教士亦在我的事奉路程中帶來很大的影響力﹐他就是徐松齡牧師(Stephen D. Knights)。他原先在四川成都工作了約十二年多﹐亦因政權的變動而離開中國到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從事學生福音事工﹐繼續他的宣教使命。他於 1964 年移居加拿大多倫多﹐擔任海外基督使團的加東區代表﹐雖然年事漸長﹐在事奉上卻仍不肯停下來。因為他認識美國基督使者協會創始人周主培牧師﹐得到周牧師的鼓勵﹐他便毅然在七十年代初,以多倫多為基地創辦了加拿大基督使者協會﹐其事工重點是專注於在就讀於各大學校的華人學生群體中開展傳福音工作。
我自己在七十年代剛移民加拿大﹐定居在多倫多之後﹐便被邀請作加拿大基督使者協會的全職同工﹐自此又遇上了這位身經百戰、縱橫宣教工場數十年的老練宣教士﹐在加拿大被華人教會所敬仰的徐松齡牧師。我成為他的同工是何等的蒙福﹐真是始料不及。我來到加拿大﹐仍可以有這樣的屬靈長輩在事奉上做自己的導引者﹐在 "使者" 11 年多的事奉中﹐徐牧師對我自己在事奉的領域上又有了另外幾方面的影響:
1. 信心事奉:因他早已加入了中國內地會﹐亦跟隨了內地會的事奉原素﹐就是一切的事工均憑信心而推動。記得每早上的同工祈禱會必唱一首簡單的詩歌﹐詩詞是這樣: "不要怕﹐只要信;不看環境﹐不看自己﹐不看人;仰望主﹐多禱告﹐就必看見主榮耀。" 這首短短的詩歌﹐每一位在使者作同工的都必會頌唱﹐可算是我們當時使者的主題曲了。每朝不單唱﹐而且要我們學會在事奉主的路上要持守信心﹐倚靠主。在他帶領使者事工以來﹐從沒有因經費的需要舉行任何形式的籌款活動﹐他就是承傳了內地會戴德生所認定的格言:"耶和華以勒"的精義。因此﹐這樣憑信心來事奉﹐一切全交在 神的手中﹐單單倚靠那賜給人所需要的耶和華﹐學習仰望 神的供應﹐因祂是為人有所預備的 神。
2. 一生事主:回到加拿大﹐徐松齡牧師原本打算開始一段從絢爛歸回平淡的退休生活﹐不過﹐神的呼召再次臨到這位預備退休的宣教老兵﹐他就再整裝待發、如同重上戰場的戰士﹐不單再披戰衣﹐成為海外基督使團的一員﹐更重回以前在國內從事的學生福音事工。雖然起步時缺乏人力、金錢及教會的認同支持﹐他依舊帶著使命﹐獨自一人巡迴探訪各地大學的華人基督徒團契﹐開展了華人基督徒大專學界的夏令會及冬令會事工﹐帶動了加拿大本土的學生福音運動數十年﹐直到身體再不能應付工作的重荷才退下來﹐2005 年被主接回天家。這種不退不休的事主心志早已成為我自己事奉生涯中學習的榜樣﹐現今我自己亦已是退休之年﹐但想起這些宣教士的生命﹐哪敢隨意就完全停下來安享晚年呢!
3.《薪火相傳》:與徐牧師同工這麼多年﹐他很樂意看見年青的一代可以成長起來﹐肩負承傳的職責﹐繼續神的工作的伸延﹐故在他多年的栽培、訓練下﹐看見他有意的扶植後來者﹐能勝任更大的工作責任。當他後期已感到身體日漸受體力的限制﹐就慢慢的將帶領事工的責任轉移﹐這是我自己親身所體驗的。這種扶植後繼者的作為﹐是一種許多人都難以仿傚的事奉美德﹐我自己在他身上看見﹐若要神的工作再伸延﹐這便是不可少的一個關鍵要素。
今天﹐我們緬懷昔日內地會眾多宣教士在我們祖國大地﹐以及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所留下的佳美腳蹤﹐一百五十年來深深地影響著普世華人基督徒﹐我自己亦有幸成為受他們所影響的一分子﹐他們都是我們事奉主的典範。讓我們繼續的踏上他們所留下來的足跡﹐在這個新的世代亦能興起像他們那樣事奉主的群體﹐為 神的國度能有同樣的事奉果效﹐來回應這群如此擺上﹐將生命全然獻給了我們國人的一眾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