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 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ta2009.org/2012/08/blog-post.html)。
第一章、新疆地區歷史概況(續)
(1) 新疆北部的原住民:斯基泰—印歐人(Scythian Indo-Europeans)
最早生活在新疆北部阿爾泰山脈(Altai)—米努辛斯克盆地(Minusinsk﹐今俄羅斯境內西伯利亞中部靠近蒙古共和國)—葉尼塞河流域(Yenisei)、天山山脈—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Balkhash)地區、錫爾河(Syr Darya)以北地區以及靠近費爾干納盆地(Fergana)的,是說伊朗語的一些游牧民族﹔希臘歷史學家稱為斯基泰人或西徐亞人(Scythians,若按希臘文讀音應該是 "茲古賽"),亞述人稱為阿什庫茲(Ashkuz),波斯人和印度人稱為塞加人(Saka音 "薩卡"),他們屬於斯基泰—印歐人。[18] 中國史書稱之為 "塞種",即塞人。
[19] 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經•新約•歌羅西書》3:11提到的西提古人,意指化外的野蠻人,就是遊牧民族斯基泰人(西徐亞人,或塞人)。被稱為西方歷史學之父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公元前五世紀的希羅多德(Herodotus),在其《歷史》(The Histories)一書中,記載介紹了斯基泰人的情況。
這些斯基泰—印歐人具有古伊朗文化風俗特征,語言屬於塞加語(Saka),是東伊朗語(Eastern Iranian Speech)的一種方言 [20](筆者:這並不能說明他們是古伊朗人或受到古伊朗—波斯文化的影響,因為作為南歐人種的斯基泰遊牧民族當時也在古伊朗地區分布)。據稱 "斯基泰" 的意思是 "弓箭手"。這些斯基泰—印歐人,向東分布一直深入到今天的中國甘肅省境內敦煌(沙洲)—酒泉(肅州)—張掖(甘州)—武威(涼州),被中國漢朝稱為月氏人。[21]
公元前 8 世紀,當時西亞的主人是亞述王國﹐[22] 東面的中國屬於周朝時期﹐東北方向的蒙古草原上,中國史書所說的匈奴人(Hsiung-Nu)正在那裡盤據著。筆者認為他們就是古突厥人(Turks),最初被中國人稱為 "胡人"(大約在唐朝時期,中國人將胡人這一稱號轉給了雅利安—印歐人)。羅馬人和印度人則將這個野蠻民族稱為 "渾"(Hun)、"渾尼"(Hunni)或 "胡那"(Huna)﹔從公元前 4 世紀開始,位於蒙古草原以南的中原漢族人,就開始抵御這些匈奴人的侵略。[23]
大約在公元前 7 世紀,中亞北方的一些斯基泰—印歐人開始遷徙,越過錫爾河南下進入雅利安—印歐人的地盤。當古伊朗的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公元前 550—前 330 年)殖民錫爾河—阿姆河流域,以及喀布爾—旁遮普(今阿富汗地區、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塔裡木盆地西南地區的時候,新疆境內的天山以北,以及新疆東部直到今中國甘肅省境內,主要居住的仍然是說東伊朗語的塞人(斯基泰—印歐人)。[24] 這兩個世紀,是新疆地區的外伊朗時代。
公元前 3 世紀末,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民族開始強大起來,正式進入世界歷史的舞台(之前也被稱為獫狁 xiǎn yǔn 或嚴狁)。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的混戰局面,建立秦朝。他意識到了來自北方草原的巨大威脅,開始修建萬里長城,並於公元前 215 年完成了這一宏大工程。[26]
[27] 公元前 177 年—前 176 年,匈奴的冒頓(Mao-Dun)單于,攻擊了位於今天中國甘肅省境內河西走廊的月氏人(斯基泰—印歐人)。之後,冒頓的兒子老上單于(Lao-Shang 前 174—161),徹底擊敗月氏人,將月氏王殺死。月氏人戰敗後,被迫分成大、小月氏兩支人馬逃亡:大月氏沿戈壁灘向西撤退,進入今新疆西北部、哈薩克斯坦東南部和吉爾吉斯境內的伊犁河—巴爾喀什湖—伊塞克湖盆地區域﹔小月氏南遷,至祁連山—金山南部,在今天的青海—甘肅—新疆交界的地區定居。這是歷史中記載的亞洲高原民族的第一次大遷徙。
[28] 緊接著,公元前 176 年,匈奴人又將居住在塔裡木盆地東緣羅布泊地區或哈密地區(地理位置有爭議,筆者持後)的烏孫人(雅利安—印歐人)擊敗,殺死烏孫王,其幼子昆莫(Kun-Mo)被匈奴冒頓單于收養。昆莫王子長大後,匈奴單于派他帶領烏孫人西征大月氏人。通過這次遠征趕走月氏人之後,烏孫人在伊犁河流域—巴爾喀什湖—伊塞克湖地區(七河地區)定居下來,並成為獨立而不受匈奴轄制的遊牧王國。烏孫的首都 "赤谷",可能是在伊犁河上遊的支流之一特克斯河(Tekas)的上遊(也有說法是在伊塞克湖附近,該湖中國古稱大清池)。漢武帝通過張騫第二次(前 119 年)出使西域,與烏孫結盟,並將江都王之女細君公主嫁給烏孫王昆莫。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昭蘇縣境內出土了一些烏孫人的古墓,說明了烏孫人定居這個地區後,逐漸從遊牧生活方式轉入土耕定居模式。哈薩克人的祖先有一部分是烏孫人和其它塞人以及突厥人。根據前蘇聯學者的觀點,"哈薩克" 是由 "哈斯" 和 "薩克" 兩個詞組成,意思很可能是"真正的塞人﹐Saka",即真正的斯基泰人。[29]
中國人對西域比較深刻的認識開始於這個時期,當時正是西漢(前 207—後 25 年)。公元前138年(建元二年),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從政治角度謀求與西域大月氏王國的外交聯合,共同抵御北方匈奴的擴張。[30] 根據東漢(公元後25—220)史學家班固的《漢書•西域傳》的記載:"烏孫國......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氏居其地。後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氏種云。"
[31] 因此可知,作為斯基泰—印歐人的大月氏部族,在逃亡到達水草豐美的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後,將那裡的土著塞人(很可能是薩爾馬特人﹐Sarmatians,即雅利安—印歐人[32])趕走,並居住下來﹔大約在公元前 160 年,又被前來討伐的烏孫人趕走(有西方學者認為烏孫人是薩爾馬特人—筆者同意﹔在月氏人之前就在這裡居住——這是誤解 [33])。於是,大月氏人繼續西撤,穿過大宛—即錫爾大河(希臘人稱為 Jaxartes,中國古稱葉河)上遊地區(費爾干納),佔領了希臘—巴克特利亞王國(Greco-Bactrian Kingdom)的索格底安那地區(Sogdiana﹐粟特地區),並在阿姆大河(Amu Darya River, 或 Oxus Big River,中國古稱媯水)北岸建都,同時對希臘—巴克特利亞王國的南部--阿姆河以南的大夏(音 "都烏",西方史學家稱巴克特利亞﹐ Bactria),虎視眈眈。
根據中國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張騫繼續向西追趕,得到大宛和康居這兩國的幫助,順利越境,抵達大月氏的地盤。但是,大月氏此時 "地肥饒,少寇,志安樂",並不打算報復匈奴,就沒有興趣與漢朝交往。[35] 公元前128年,當張騫拜見大月氏的時候,大月氏人已經佔領了 "媯水"(gui 水)以北,即阿姆河北岸的索格底安那,並建立了首都﹔公元前 126 年,月氏人又越過阿姆河,佔領了巴克特里亞地區。[36]
此外,根據《漢書•西域傳》的記載:"大宛國......西南至大月氏六百九十里,北與康居、南與大月氏接,土地風氣物類民俗與大月氏、安息同。" 而且,"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
這裡的 "大宛國" 位於阿姆河以北、錫爾河上遊—納倫河流域的費爾干納盆地(即河中地區,今烏茲別克東部—塔吉克—吉爾吉斯交界處)。康居位於錫爾河下遊的北岸地區(今哈薩克斯坦的中西南部地區)。"安息國" 是指當時古伊朗(波斯)的帕提亞帝國(The Parthian Empire 公元前 247—公元後 224)。注意,這一記載有力地証明了兩點:首先,這些伊朗高原、中亞北方和新疆地區北方的斯基泰人與大月氏民俗相同,語言相通(即所謂的東伊朗語)﹔其次,長相皆 "深目,多須髯",典型的南歐人種特征,即斯基泰—印歐人。
法國著名的亞洲歷史學家勒內•格魯塞(Rene Grousset)認為,這個原籍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就是希臘歷史學家所稱的 "吐火羅人"(希臘史學家稱 Tokharoi,梵文記載是 Tukharoi,英語是 Tokhari 或 Tocharian)。[37] 其實,月氏人並不是吐火羅人。關於吐火羅人是誰,學術界是有爭議的。漢朝的《史記》和《漢書》以及南朝(420-589)的《後漢書》都沒有提到這個名稱,但是南北朝(589)之後的史書開始採用這個名稱,同時又缺少了 "大夏" 的稱呼。[38]對此,北宋的《新唐書•列傳•西域下》提供了明確的答案:"吐火羅,或曰土豁羅,曰睹貨邏,元魏謂吐呼羅者。居蔥嶺西,烏滸河之南,古大夏地",以及 "大月氏為烏孫所奪,西過大宛,擊大夏臣之。治藍氏城。大夏即吐火羅也。" 這裡的烏滸河應該是阿姆河的另外一個名稱 Oxus 的音譯。}
也就是說,吐火羅就是漢朝時的大夏,被月氏人攻擊佔領,因此不可能是月氏人。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第一卷中,強調 "吐火羅" 的準確音譯為 "睹貨邏"(可能是根據梵文 Tukharoi)。根據這一發音的校訂可以推測,進一步証明 "大夏" 應該是漢朝時的音譯名稱。現代國學大師王國維(1877-1927)在他的《西胡考—西胡續考》中支持這一觀點:"《魏書》謂之吐呼羅,隋唐以下謂之吐火羅,《西域記》謂之睹貨邏,皆大夏之對音。"有人建議這樣一種解讀方式:如果用上海方言(即吳語,繼承了晉朝以前的北方地區語言--中古北音)讀 "大夏",其發音與 "吐火羅" 讀音非常接近,而與 "睹貨邏" 讀音則幾乎一致。[39]筆者經過測試,証實大夏的上海讀音大致 "都烏我"。
總結中外史學資料可知,大夏,即巴克特利亞,或吐火羅,位於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西至伊朗高原的克爾曼沙漠(Carmanian),東至帕米爾高原地區,[40] 大致包括今天的土庫曼斯坦—塔吉克—阿富汗。當張騫於公元前 128 年抵達月氏人的地盤時(即阿姆河北岸地區),大夏還屬於希臘—巴克特利亞王國,但一、兩年後,即公元前 127 或 126 年,月氏人越過阿姆河佔領了大夏,結束了希臘—巴克特利亞王國的統治。盡管月氏人是統治者,但大夏主要還是吐火羅人,所以,月氏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 "吐火羅" 民族。[41] 這也是為什麼有學者誤以為月氏人就是吐火羅人。
強悍的大月氏輕鬆消滅了 "吐火羅王國"(Tocharistan)之後,就建立了貴霜帝國 [42](古沙納帝國﹐Kushan,希臘人和羅馬人稱為印度—斯基泰人﹐Indo-Scythians 的帝國)﹔緊接著,大月氏又襲擊重創了古伊朗的帕提亞帝國,殺死了其國王弗拉特二世(Phraates II 可能是在前 127 年)。[43] 自此,大月氏人從北向南佔領統治著整個索格底安那—塔里木盆地西南緣—波斯古伊朗東部—巴克特利亞(大夏)—旁遮普地區在內的廣袤領域,即原希臘—巴克特利亞王國的領土,並在貴霜帝國境內設立了五個行政省,分別由不同的葉護(Yabgu)管理。[44] 大月氏人似乎並沒有佔領錫爾河下遊地區的康居,因為根據《後漢書》,公元 84 年,東漢的班超將軍曾送禮給大月氏國王,讓他成功勸說了剛與月氏王國聯姻的康居國王,不去援助喀什噶爾的國王與漢朝為敵。根據《史記•大宛列傳》,康居是小國,向南臣服於月氏,向東臣服於匈奴。
[18]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第2-3, 15-16, 26页;参看英文译本, xxiii, 7, 8, 19;笔者的补充。
[19] 本段参考Orr, James, M.A., D.D. General Editor. "Definition for 'SCYTHIAN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bible-history.com - ISBE; 1915, http://www.bible-history.com/isbe/S/SCYTHIANS/
[20] 本段参考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第34页。
[21] 参看《草原帝国》的英文译本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546.
[22] 同上,第16,18页;
[23] 同上,第27页。
[24] 同上,第34页。
[25] 图片出自网站:http://ancienthistory.about.com/od/greekartarchaeology/ig/Wordless-Wednesday-Pictures/Pazyryk-Horseman-c-300-BC.htm
[26]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32页。
[27] 本段参考同上,第32-35页。
[28] 本段参考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J. P. Mallory and Victor H. Mair, The Tarim Mummies:, 第91-92页。
[29] 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30-31页。
[30]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一章第10页;年代参考《草原帝国》,第38页。
[31] 本段参考The Tarim Mummies:, 第94页;《草原帝国》,第34-35页。
[32]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35页。
[33] 同上,第34-35页;英文译本,第29页。
[34]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ZhangQianTravels.jpg
[35] J. P. Mallory and Victor H. Mair, The Tarim Mummies:, 第56页。
[36]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36页;The Tarim Mummies:, 第94页。
[37]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34页。
[38] http://baike.baidu.com/view/36721.htm
[39] 同上。
[40] H. G. Rawlinson, Bactria, the History of a Forgotten Empire, (New York: AMS Press, 1969), 1页。
[41]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论》,第31页。
[42] 同上。
[43]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36-38页。
[44] J. P. Mallory and Victor H. Mair, The Tarim Mummies, 第95-96页(参看贵霜王国的地图)。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