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 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ta2009.org/2012/08/blog-post.html)。
第一章、新疆地區歷史概況(續五)
(3) 西突厥汗國—中國唐朝—葛邏祿•吐蕃時期(公元552—751—840年)
公元 552 年,突厥人的英雄土門(Bumin)成為東西蒙古草原的可汗。[104] 同年,土門死後,他的兒子木杆(Mu-han)在東蒙古草原稱王,這就是東突厥汗國。他的弟弟伊斯達米(Istami漢語:室點密)分到了準葛兒盆地、黑額爾齊斯河(Black Irtysh)以及額敏河(Imil)流域,還有玉爾都斯河(Yulduz今開都河,新疆焉耆地區)、伊犁河(新疆)、楚河、塔拉斯河(Talas漢語:恆羅斯河)盆地的地區,王號為葉護(yabghu 552-572),這就是西突厥汗國。[105]
公元 565 年,西突厥汗國與波斯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聯盟,從南北夾擊嚈噠汗國,嚈噠國滅亡。[106] 公元 567 年,西突厥汗王葉護室點密,派遣使者前往康士坦丁堡,與東羅馬拜佔庭的國王查士丁二世(Justin II)聯盟,共同夾擊位於兩國中間的波斯薩珊王朝。[107] 大約在公元 597 年,波斯國王巴赫爾(Bahram)向西突厥投降,西突厥佔據了大片波斯的領土。[108] 此時,西突厥版圖廣闊,佔據了阿爾泰山脈以北、新疆東部的哈密以西[109] 至里海和波斯,南到興都庫什山(Hindu Kush)以北的 "吐火羅" 地區。[110] 也就是說,今天的中亞和整個新疆地區都包含在其中。
僅僅過了 6 年,即到了公元 603 年,西突厥就由於內亂而分裂。接著,中國隋朝於公元 608 和 609 年相繼佔領了新疆東部的哈密,以及吐魯番。[111] 之後,西突厥曾東山再起,但好景不長。到了公元 630 年,在前往印度的朝聖者唐玄奘拜見西突厥的統葉護(yabghu Tung)之後幾個月,西突厥帝國就土崩瓦解,分裂為兩個國家,漢語稱為弩失畢(音:nu shi bi)和咄陸(音duo lu)﹔公元 642 年,唐朝將領郭孝恪在古城(北庭,今吉木薩爾)和今烏魯木齊之間的地區擊敗咄陸部,迫使其向西退出新疆地區。[112] 公元 648 年,整個塔里木盆地的綠洲都臣屬於中國唐朝。[113] 自公元 665 年,塔里木盆地在唐朝與吐蕃人(音tu bo西藏)的爭奪中反複易手。[114]
公元 750 年,唐朝中國在塔里木盆地趕走吐蕃人(古代西藏人),成為新疆地區和整個亞洲高原的主人。[115] 在唐朝,西域的地理范圍比漢朝要大得多,包括天山以北的伊犁盆地,以西至巴爾喀什湖—伊塞克湖,天山以南到昆侖山,以及蔥嶺(Pamir)以西包括喀布爾和吐火羅(原大夏)在內的廣大地區。[116] 也就是說,包括今天新疆全境和西部境外的廣大中亞地區。
(圖1-19 在新疆出土的唐朝開元年間的錢幣,
出自田衛疆《新疆歷史》第27頁)
僅僅一年後,公元 751 年,唐朝在恆邏斯(Talas)戰役被阿拉伯穆斯林和葛邏祿(Qarluq)突厥汗國的聯軍打敗,被迫退到帕米爾高原(蔥嶺)以東。[117] 這次歷史性的戰敗,使伊斯蘭教輕鬆進入中亞,直逼塔里木盆地的西部邊界。之後,東突厥的臣屬國之一,葛邏祿人突厥汗國,趁勢佔領伊犁河地區,包括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塞克湖以北,[118] 涵蓋今天新疆北部的水草豐美的天山伊犁河谷。吐蕃於 755 年趁唐朝 "安史之亂",再次入侵佔領塔里木盆地,並擴張到新疆東部及今甘肅省河西走廊的甘州(今張掖)地區。[119]
公元 744 年,原東突厥帝國的三個臣屬汗國(拔悉密Basmil、回紇、葛邏祿)反叛,其中古城(北庭,今烏魯木齊附近的吉木薩爾)地區的拔悉密人殺死了東突厥的汗王,將其首級送到長安,而回紇部(音hui he)突厥人在葛邏祿突厥汗國的幫助下,消滅了東突厥汗國,成為新的回紇突厥汗國(Uyhur Turkic Empire 744-840),後更名為回鶻(維吾爾)突厥汗國(Uyghur Turkic Empire),並得到唐朝的承認。[120] 公元790年,回鶻人幫助唐朝中國將吐蕃擊敗。
從上面的歷史可以看出,由於西突厥對新疆地區的統治只有一個世紀,所以並沒有實現新疆南部的突厥化,而新疆的北部總是被不同的突厥人所佔領,已經實現了突厥化。然而,由於當時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早已被佛教征服,土著的印歐語言已經被印度梵語代替,[121] 因此,高加索—印歐文化已迅速衰落。
(4) 東、西回鶻汗國時期(維吾爾族的時代)(公元840—1130年)
(唐朝後期至宋朝—南宋初期﹐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突厥塞爾柱人統治波斯的時代﹔東羅馬帝國衰敗時代,幾次對抗異族入侵的重要戰爭失敗)
這一歷史時期,新疆地區南部徹底實現突厥化,整個新疆境內全面突厥化。這是維吾爾人的祖先 -- 高度文明發達的回鶻突厥人所實現的。回鶻人同樣是遊牧民族,但他們的文明卻遙遙領先於蒙古草原上的其它游牧民族。首先,他們有自己的突厥文字,並且還傳播給後來的蒙古人和滿族人﹔其次,他們在鄂爾渾河上游依山傍水的地方興建了帝國的都城——喀喇巴爾嘎遜(Kara Balgasun),稱為斡(wo)拉朵巴里(Ordubaligh 意思是朝廷城)[122]。雖然回鶻人最早使用的突厥盧尼文字起源是個謎,但建造都市或許是因為受到中國城市生活的影響,尤其是他們經常光顧的長安,由此產生了對城市文明的戀慕。
公元 744 年(唐朝天寶三年),遊牧於科布多河(Kobdo)和色楞河(Selenga)之間的回紇人,在巴爾喀什湖(Balkhash)—額敏河(Imil新疆塔城盆地)—伊犁河流域的葛邏祿人的幫助下,在蒙古草原上擊敗並取代了東突厥汗國,建立了鄂爾渾回紇突厥汗國(Orkhon Uyhur Khanate),國號毗伽闕(Qutlugh Bilga),疆域西至(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東至興安嶺﹔次年,其汗王得到唐朝皇帝玄宗的冊封,稱為懷仁可汗。[123] 公元 788 年(貞元四年),回紇可汗上表唐德宗,改名為回鶻('維吾爾' 的漢語發音,Uyghur, Uighur,or Uigur)。[124] 公元 840 年, 位於葉尼塞河(Yenisey River, Yenisei, Enisei)上游野蠻的柯爾克孜突厥人(Kirghiz Turks)南下,攻佔回鶻汗國首都,殺死了回鶻可汗,推翻了稱霸蒙古草原一個世紀的回鶻突厥帝國(Uyghur Turkic Empire)。[125]
盡管後來蒙古草原上不同民族的汗國此伏彼起,興亡交替,但是回鶻人的第一座草原大都市卻反複被建立,即使野蠻的、在世界范圍內強行推廣遊牧生活方式的成吉思汗蒙古人,也毫不例外地在這裡興建蒙古帝國的輝煌首都 -- 喀喇和林(Karakorum簡稱和林)。正是遊牧民族中這種極少數的城市文明,以及他們的文字體系,將他們的文化、宗教和歷史文明得以保存下來。這一點,在中亞、西亞以及新疆地區的歷史中,都是十分清楚的。
根據《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九•突厥下》和《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回紇》,亡國後,回鶻人被迫向南和向西遷移。其中,西遷回鶻 15 部的約 10 多萬人在龐特勒(龐特勒,'特勒'可能是部族首領的稱呼)的帶領下,來到(新疆)天山東部地區的古城(北庭,今烏魯木齊附近的吉木薩爾)和高昌(西州,今吐魯番附近)地區。[126] 公元856年,天山東部—塔里木盆地東北緣地區成為回鶻人的活動中心,龐特勒自稱可汗。唐朝冊封他為懷建可汗,承認這個西遷的回鶻汗國。[127]
西遷回鶻中還有一部分回鶻人繼續前進,穿越天山西部的伊犁河—伊塞克湖(Ili River-Issyk Kul Lake)流域,來到葛邏祿人汗國以南的地區,進入帕米爾高原以西,主要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建立了喀喇汗國(喀喇的意思是黑色,蒙古草原上的民族似乎有喜歡黑色的傳統文化),以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境內的托克瑪克)和喀什噶爾這兩個地方為統治中心。[128]有學者認為,這些回鶻人佔領了葛邏祿人的地盤,或者是聯合他們建立的喀喇汗國。西域宗教專家高永久認為,這時候的回鶻人不可能戰勝強大的葛邏祿人。[129] 對此筆者完全同意,並進一步認為,因為葛邏祿人曾經幫助回鶻人建立了回紇帝國,所以兩者是有交情的。因此,回鶻人此時應該是安全穿越葛邏祿人的地盤,在其南面扎下帳篷,成為聯盟式的鄰居,但政權各自獨立。
從公元 843 年開始,西遷回鶻人開始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東北緣的綠洲上定居。[130] 公元 866 年(唐朝咸通七年),回鶻汗國從吐蕃人手中將高昌(西州)佔領(今吐魯番附近),並定為首都,[131] 稱為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即東回鶻汗國,吐蕃(西藏)的勢力被迫退出這個地區。[132] 大概是在同一年,佔領帕米爾高原以西地區的那部分西遷回鶻人,以喀什和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境內)兩大中心建立了喀喇汗國,即西回鶻汗國。[133] 西回鶻人主要是在統治階層,其臣民仍然以印歐白種人為主﹔經過逐漸地混血融合後,他們的回鶻人身份意識淡漠,尤其是在 10 世紀中葉皈依伊斯蘭教後,就放棄回鶻稱號,而自稱突厥人,並開始將擁有摩尼教、景教和佛教信仰的東回鶻同胞視為異教徒,產生深刻的敵意。[134] 公元 1006 年,已經伊斯蘭教化的西回鶻汗國徹底擊敗了塔里木盆地的最後一個佛教王國 -- 於闐。[135]於是,這些祖先是從蒙古草原逃亡而來的回鶻人(維吾爾人),終於在塔里木盆地的波斯—希臘—佛教文明的印歐人的綠洲裡,完全推行了突厥化。[136] 自此,整個新疆地區的突厥化進程完畢。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新疆地區已經被突厥化,但作為這裡的土著居民印歐人依然大量存在,且屬於牢固的定居文明,他們後來又扮演了令人矚目的歷史角色。其中在新疆東部、西藏和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交界這一大片地區的,即唐古特人,在唐朝初期開始強大起來,並成為唐朝的臣屬國,國王被封為平西公,賜李姓。至宋朝,仍為中國的臣屬國,雖被賜趙姓,卻與宋朝矛盾加劇。終於,公元 990 年,唐古特人在趙保吉(又名李繼遷,卒於 1003 年)國王的帶領下,在戈壁灘上包括契丹人在內的遊牧民族的擁護下,脫離宋朝,建立了西夏,還進攻佔領了宋朝的靈州(今寧夏吳忠市)。[137] 筆者認為,西夏人就是南遷的小月氏人,即土著的斯基泰—印歐定居民族。西夏人稱自己為"白高人的大國",佛教是國教,敦煌(唐朝開始稱為沙州)的佛教文明主要是他們的成果。有學者認為他們是羌族或藏族的一支,而筆者又認為,他們根本不是藏族的一支,而羌族就是那些斯基泰—印歐人的後代。[138]
此外,南遷回鶻大約 10 萬人,大部分進入中原,歸入中國唐朝。其中約一半人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內蒙古綏遠附近定居,仍然保持同族群居,直到明朝初年。據說,還有一批人到達了四川。此外,有一支人數較少的回鶻人進入今甘肅的河西走廊,於 860 或 866 年定居在甘州[139](即後來的康州,今張掖。本書第三章中還會提到這個重要的地方),稱為甘州回鶻,或河西回鶻。後來,一批南遷失敗的回鶻人也前來投奔甘州回鶻。對此,《舊五代史•回鶻傳》記載說:"餘眾西奔,歸於吐蕃,吐蕃處之甘州。"
(圖1-20 鳥瞰交河故城和部分吐魯番盆地的地貌,吐魯番距離
烏魯木齊180公里,出自賈叢江的《新疆旅游》第27頁)
(圖1-21 新疆吐魯番地區的交河故城,今吐魯番市以西約13公裡里,
出自田衛疆的《新疆歷史》,第15頁)
(圖1-22 火焰山下的高昌古城,今吐魯番市以東約45公裡,
出自田衛疆的《新疆歷史》,第26-27頁)
(圖1-23 高昌古城遺址的航拍照片,
出自Christoph Baumer的《東方教會》第177頁)
甘州回鶻當時歸附吐蕃(西藏),還與西遷和南遷的回鶻部落都保持著聯繫,相互聲援。甘州回鶻於 1028 年被西夏唐古特人所擊敗,[140] 餘眾逃亡至(今新疆)且末縣一帶(始稱'黃頭回鶻'),在蒙古帝國時代被稱為撒里畏兀爾人(Sari-Uyghur),15 世紀初又遷回甘州地區。[141] 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中所發現的佛教的一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The Heart of Prajna Paramita Sutra),在經文結束後有一段關於抄經者的尾註,似乎記載了在西夏進攻敦煌(沙洲)的時候,1035 年,一個來到敦煌的宋朝潭州府(今湖南省長沙市)的漢族書生舉人(相當於現在的本科學歷),與一位甘州回鶻女子的愛情故事(參看該腳注)。[142]
於是,維吾爾人的祖先 -- 回鶻民族,實現了從遊牧民族成為定居民族的轉型,並保持到今日。如今在甘肅省的甘州回鶻的後代,被稱為裕固族(類似於回鶻的發音)。[143] 在四川一帶,至今可能還有南遷回鶻人的後代。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的維吾爾族人,筆者認為很可能也是南遷回鶻人,或者是蒙古帝國的汗王蒙哥和忽必烈在征服南宋的過程中,所帶來部隊中的維吾爾軍團(蒙古帝國軍隊中有多民族軍團的編制傳統)。在今山西省境內定居的回鶻人,後來在蒙古帝國時代,被稱為汪古人(類似於回鶻的諧音)。我們在後面還會提到汪古人,因為他們當中有些人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04]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82页。
[105] 同上,第84页。
[106] 同上。
[107] 同上,第85-86页。
[108] 同上,第86页。
[109] 同上,第84、87页。
[110] 同上,第87页。
[111] 同上,第90页。
[112] 同上,第94页。
[113] 同上,第104页。
[114] 同上,第106-107页。
[115] 同上,第121页。
[116] 同上;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论》"第一章绪论",第1页。
[117]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1页。
[118] 同上,第122页。
[119]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31-32页。
[120]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14-115页。
[121] 同上,第94页。
[122] 首都名称参看同上,第115页。
[123]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36-37页;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15页,和英文版的第113-114页。
[124]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0页。
[125]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5页。
[126] 同上;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5页。
[127]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6页。
[128] 同上,第45,47-48页。
[129]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宗论》,第218页。
[130]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5页。
[131]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6页;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 第219页。
[132]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第219页。
[133]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7-48页。
[134] 同上,第48页。
[135] 同上,第49页。
[136]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5页。
[137]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31页。
[138] 本段参考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2-45页。
[139] Rene Grousset, The Empirey of the Steppes, 第125页。
[140]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5页。
[141]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4-45页;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5页。
[142]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一卷《般若波罗蜜心经·后补记》:"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注:这里的赵行德就是抄经人,时间是宋仁宗赵祯皇帝在位第二年,即1035年。
[143]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