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先知(以西結書第十三章)
「以色列阿,你的先知好像荒場中的狐狸,......這些人所見的是虛假,是謊詐的占卜。他們說是耶和華說的,其實耶和華並沒有差遣他們,他們倒使人指望那話必然立定。」(4, 6節)當時的假先知有兩類:一類是拜外邦假神的;一類是託耶和華之名說假預言的(參耶 23:9-32;29:15-32)。所以耶和華如此說:「我不使義人傷心,......你們就不再見虛假的異象,也不再行占卜的事,我必救我的百姓脫離你們的手。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22, 23節)是的,假先知說「平安」,其實沒有平安,就像有人立起牆壁,卻用未泡透的灰抹上(10節),根本無濟於事,且誤導百姓入了歧途。
懲罰原則(以西結書第十四、十五章)
「所以你要告訴他們:主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家的人中,凡將他的假神接到心裡,把陷於罪的絆腳石放在面前,又就了先知來的,我耶和華在他所求的事上,必按他拜許多假神的罪報應他』。」(14:4)懲罰的原則是「我必將四樣大災,就是刀劍、饑荒、惡獸、瘟疫,降在耶路撒冷,將人與牲畜從其中剪除......」(14:4),以此作原則之餘,並舉出三位義人作榜樣:挪亞(他救了他的家庭,創 6:8),但以理(他救了他的朋友,但1:6-20),以及約伯,當上帝懲罰一個地方時,義人只能救他們自己,指出一個邪惡民族的懲罰,不能因少數人的義而有所變更。而第十五章則將耶路撒冷比喻為無用的葡萄木。
背約歷史(以西結書第十六章)
本章的論述,目的在於藉著譬喻的方式,指出以色列的歷史乃由一連串惡劣背約的記錄所構成。這歷史有四個發展過程:(1) 這或許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有關收留一個棄嬰,她後來成為皇后的故事(3-43節)。(2) 耶路撒冷的兩個淫蕩姊妹:撒瑪利亞和所多瑪倒比她為義(44-52節)。(3) 耶路撒冷惟有與從前所輕視的姊妹在一起才能被恢復原來的地位(53-58節)。(4) 耶路撒冷若悔改必從上帝接受一新約(59-63節),「......然而我要追念在你幼年時與你所立的約,也要與你立定永約,......並且我要將她賜你為女兒,卻不要按著前約,我要堅定與你所立的約,你就知道我是耶和華。」(60-62節)
圖叛被擄(以西結書第十七章)
「人子阿,你要向以色列家出謎語,設比喻,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有一大鷹(象徵尼布甲尼撒,彌 1:16),翅膀大,翎毛長,羽毛豐滿,彩色俱備,來到利巴嫩(猶大的山城),將香柏樹梢(猶大的約雅斤,王下 24:10-16)擰去,......叼到貿易之地(巴比倫尼亞),又將以色列的枝子(西底家,由尼布甲尼撒封立代替約雅斤)栽於肥田裡﹐插在大水旁(巴勒斯坦),如插柳樹」(2-5節),好使他長大成為蔓延的葡萄樹(6節),其後西底家圖叛被擄。「又有一大鷹」(7節),乃是指埃及法老合弗拉(參耶 44:30),西底家曾向他求助以背叛巴比倫,而第19節是指西底家曾經向上帝背約以致得罪上帝,受應有的懲罰。
公義待人(以西結書第十八章)
本章正解答一個神學上的問題:由於先知的同時代的人都以為他們是為上一代的罪孽而受刑罰,先知以西結指出:上帝並不是按照這種方式付諸行動,而是要各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上帝也按照各人的行為施行報應,「惟有犯罪的,他必死亡。兒子必不擔當父親的罪孽,父親也不擔當兒子的罪孽;義人的善果必歸自己,惡人的惡報也必歸自己。惡人若回轉離開一切罪惡,謹守我一切的律例,行正直與合理的事,他必定存活,不至死亡」(20-21節),這就是所啟示的信仰的基本原則。先知以西結是指出這基本原則的第一人。但我們要謹慎切勿濫用這原則,我們不可將「個人」與「社會」,「作分離」看待。
獅子哀歌(以西結書第十九章)
本章先知所採用的宣告方式,乃是用哀歌。哀歌乃是在葬禮中用的輓歌,為死人的命運悲傷,而內容乃關乎一隻母獅和兩隻小獅子的諷喻。這隻母獅養育兩隻小獅,其中一隻長大成了少壯獅子(喻約哈斯王),兇殘得使許多野獸驚駭。然後這個寓言卻不能延續,四圍的列國對這隻兇殘的少壯獅子發出警戒,牠終於落入他們的陷阱,並被送往埃及去。這隻母獅便不顧一切去養育另一隻小獅(喻約雅斤王),成為少壯獅子,全地都知道牠的兇殘,四圍的列國再一次將牠捉入他們的坑中,送給巴比倫王,境遇悲哀!先知不僅為過去的悲劇惋惜,同時也為不久將要發生的悲劇哀傷,雖然當時的人甚至後世的人不太完全明白這諷喻的含意。
歷史重寫(以西結書第二十章)
從先知所提及的日期,與第八章所提大約有一年的時間。從第8節至第21節,先知正述說以色列人失敗與得赦免的歷史:以色列人本當留在埃及地,但上帝為祂自己名的緣故,不但拯救了他們,並賜律法給他們去遵守,他們卻一次又一次地干犯律法,一代比一代更遠離上帝。而先知重記歷史的用意,並非學術性的,乃在於屬靈的意義:說明人類的歷史有一種重演且循環的特質。而從第22節至第31節,更是以色列人一段恐怖歷史的記述,可怕的是,儘管已向新生的一代提出各種警戒,但卻未見好轉。最後,先知的回應(32-44節)有二:一是他預料將來必有結束性的審判;二是他預料選民必要回歸應許之地。
磨快的刀(以西結書第廿一章)
這一章提及南方的刀(1-7節)、磨快的刀(8-17節)、巴比倫王的刀(18-27節)和攻擊亞捫人的刀(28-32節)。其中「南方的刀」乃是耶和華報復的刀,在審判中要攻擊南方的城市。而實際的將刀磨快和擦亮(11節),哀號(12節)、拍掌(14節),並且拿著刀,表演各種戲劇性的動作。「巴比倫王的刀」顯然是指從巴比倫帝國來的威脅﹐「於是我說:『哎!主耶和華阿!人都指著我說,他豈不是說比喻的麼?』」(20:49)雖然以西結再一次用比喻向百姓傳講審判將臨的神聖信息,但他們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意義,只真的將先知看為「說比喻的」,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正如新約時代主耶穌所說的(可 4:10-12)。
罪行目錄(以西結書第廿二章)
這一章先知的注意力轉向耶路撒冷城,這一直被稱為是「聖城」的,竟被描述為「流人血的城」(2節)、「廢物城」(18, 19節)。從整體來說,本章先知以西結對以色列人的譴責是非尋常的,深入了社會各階層(23-31節):(1) 他譴責首領濫用權柄,忘記他們作保護者的責任。(2) 他譴責祭司,不但未能在敬拜上帝和守安息日的聖工上盡自己的責任,同時沒有將信仰的原則教導百姓。(3) 他譴責那些先知遷就百姓不願意聽壞消息的心願,向他們隱瞞事實,說假預言。(4) 他譴責全體國民都犯各樣的罪,對移民和社會上地位低的人漠不關心。以西結甚至表明:主必報應。可見當時整個國家罪孽之深重。
二城故事(以西結書第廿三章)
本章全面討論阿荷拉和阿荷利巴的身世,當然只是一個比喻,實際是撒瑪利亞(代表北國以色列)和耶路撒冷(代表南國猶大)兩個城的故事,和她們在歷史上的國運,作為國際上不忠的可怕例證。最可怕的是:當以西結描述這兩姊妹的不忠之時,其中一個已不在世(以色列早己滅亡),而另一個(猶大國)卻變本加厲的驕傲:「主耶和華如此說:『你必喝你姐姐所喝的杯,那杯又深又廣,盛的甚多,使你被人嗤笑譏刺......』」(32節,23-35節)說出耶路撒冷的惡運。36-49節則論到這兩姊妹的下場。這兩個城的罪既構成,所以上帝乃施行審判(46節)。在這一章,我們學到了每天都要向上帝盡忠的功課。
愛妻之死(以西結書第廿四章)
這一章一開始再提到日子(第九年十月初十日),與上次談到日期(第二十章)相隔約有兩年半,可見整卷書所記的並非日以繼夜的寫成,乃是按上帝給他的話的出現而記述。這銹鍋的比喻:鍋乃指耶路撒冷城,其中的肉和骨頭是城中的居民,鍋下的火代表仇敵巴比倫,鍋若狀況良好,遇火,能發揮煮出美食功能:鍋若生銹,不但失卻功能,本身遇火必鎔化,成了廢鐵(1-14節)。從歷史計算,一年半後(587 B.C.),耶城終於傾覆,上帝竟宣告要取去那位寂寂無聞、先知最愛的妻子,並叫他「只可歎息,不可出聲,不可辦理喪事」(17節),以提醒百姓將面臨「家散人亡卻欲哭無淚」的惡運。先知的奉獻真是完全的獻上。
列邦遭報(以西結書第廿五章)
在愛妻死後,以西結先知緘默了一段日子,直到耶路撒冷聖殿被毀的消息傳到為止。上一章的主題,直到第卅三章才繼續下去,而將攻擊列邦的神論(廿五至卅二章)插入,這個插入的單元,幾乎成了一本分開的小書。同時列邦被攻擊的原因各有不同:(1) 亞捫的罪行,就是對猶大的遭遇幸災樂禍,沒有同情心(1-7節)。(2) 摩押的罪乃是因它確信,猶大「與列國無異」(8節),以宗教的角度言之,摩押人看猶大的上帝並不比其他任何神明更有權柄,所以這個國家的戰事失敗,正如其他國家一樣。(3) 以東的罪行乃是在巴比倫侵略之後對猶大的報仇行動。(4) 非利士的罪行與以東相同。「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攻擊推羅(一)(以西結書第廿六章)
本章長篇大論攻擊推羅。推羅被譴責的罪,是因它對這個曾經與它作盟友的耶路撒冷的傾覆並不表示悲哀,反而自私地表示慶幸,在貿易方面從中獲利(這城從事國際貿易,非常富裕),對耶路撒冷可謂見利忘義。針對推羅的神諭相當冗長(由本章延至第廿八章),先知以西結在推羅之「死」之前,作了一首哀歌(17, 18節),為它舉行葬禮。跟著的三節(19-21節),描述漫過推羅的,不再是地中海的水,乃是古代原始的洪水,使此城與今世隔絕。先知要向世人証明:人類的象徵,本質上都是暫時的。過去推羅好像地理位置一直屹立不倒,財富不斷滾滾而來,但一個永遠持久屹立富足的城,卻掌握在上帝的手中。
攻擊推羅(二)(以西結書第廿七章)
以西結書第廿六章曾經預料到推羅的滅亡,這一章卻變成推羅實際的滅亡,整章包括一首詩,論到一艘美麗的船和最後的遇難,這首詩被一篇散文(10-25節)隔斷,描述船上的工作人員和國際貿易範圍。散文對原來的那首詩(3下至9節;26至36節),可以說並不那麼重要,但卻使整章增強文學上的效果,可見從上帝得啟示寫出《聖經》的作者們,不只是就事記事,也同時表達出他們文學上的修養,這也是上帝賜給人的智慧。推羅這艘美麗的船,內部卻隱藏著腐爛,症狀就是驕傲和狂妄,最後必使人遇到船難。無論是個人是國家,驕傲是在成功一刻最大的試探,這就是先知在這首詩後半部所提醒的。
攻擊推羅(三)(以西結書第廿八章)
以西結書第廿八章的攻擊,對象是推羅的君王,當時的統治者是以土巴力二世,在這聖諭中,王的被定罪並非特指他惡待以色列而言,乃是基於他向上帝所犯的罪行。祂不反對一般人對於國王的觀念,只是推羅王和國民的成就促使他們驕傲。在「逐出伊甸園」的哀歌中(13-19節),先知以西結引出了永久的啟示:(1) 藉著伊甸故事的改寫,顯示推羅王的身世,事實上乃是每一個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他具體表現了亞當的行動,被逐出伊甸園是必然的結果。(2) 在這個故事中,墮落的原因是「貿易」,貿易本身並不是罪惡,而是從事貿易的人,由貪慾導致使用暴力,為錢財導致敗壞,直到被上帝處罰和放逐。我們也當為此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