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前,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哥倫拜恩高中發生恐怖槍擊事件。兩名該校高中生,攜帶炸藥和槍支殺害了 12 名學生與 1 名教師,兩人也自殺身亡。這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案之一,第一個被射殺的 17 歲女孩瑞秋,用她那微小的生命在黑暗中發出了耀眼的光芒。
10 月 21 日,電影《我不以為恥》(I am not ashamed)在美國上映,這是根據一名 17 歲的美國女孩瑞秋的日記拍成的,背後是一個真實而觸動人心的故事。
回到 17 年前,1999 年 4 月 20 日,是一個沉痛的日子,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哥倫拜恩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在本該純淨安寧的校園發生了恐怖的槍擊事件。兩名該校的高中生,埃裡克(Eric Harris)和迪倫(Dylan Klebold)攜帶炸藥和槍支進入學校,極為殘忍而且冷血地殺害了 12 名學生與 1 名教師,兩人最後也自殺身亡。
這次事件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案之一,兩個青少年行凶過程中的殘暴冷酷讓世人痛心震撼。是甚麼讓他們心中堆滿了極端的怨恨?學校欺凌、暴力遊戲、電影、槍支管制的疏漏等,都被列入分析清單。
然而,有一點,很少有人提及,他們是否缺乏 "尊敬生命" 的教導,無論是他人的生命還是自己的生命?他們是否缺乏 "愛" 的教導?當整個社會中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漸漸失去了絕對的標準,當人們高呼 "只要追隨你內心的聲音去尋找快樂,別管甚麼道德倫理",孩子們是否更容易迷失在這充滿誤導的世界中?
在這樣一個黑暗血腥的日子,在 13 個生命被人性之惡所毀滅的日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女孩,用她那微小的生命全心全意活出來的 "善" 在黑暗中發出了耀眼的光芒,使人們在悲傷中看到了愛和希望。她就是瑞秋.史考特(Rachel Joy Scott)-- 在槍殺案中第一個被射殺身亡的 17 歲女孩。
以瑞秋為原型的
《我不以為恥》電影劇照
最後的塗鴉
槍殺案發生前的兩個小時,瑞秋在課堂上信手塗鴉,老師看到她畫了兩只大眼睛,它們正在流淚,淚水的下方有一朵玫瑰花,花上似乎有血滴。老師問瑞秋這畫是,麼意思,她說 "我還沒有完成,這是我在哭泣。" 她抬眼看看老師,又說:"我要影響這個世界。" 老師笑著說:"我一點都不懷疑。"
那些正在滴落的眼淚,一顆一顆,清清楚楚,加起來正好是 13 顆。瑞秋的葬禮被 CNN 電視台在全美直播,隆重肅穆,感人肺腑。有一個俄亥俄州的商人弗蘭克(Frank Amedia)在電視上看到葬禮,被這個女孩感動,也為她傷心流淚。
大約一個月之後,弗蘭克連續兩個星期在夢裡看到瑞秋的眼睛在流淚,她的眼淚落在地上,然後地上就長出什麼東西來,但看不清楚。他趕緊想辦法找到瑞秋父親的電話,打過去問,這個夢會不會和他女兒被槍殺的事情有關,可惜瑞秋的父親很茫然,他說抱歉,不知道那些與自己的女兒有任何關係。
然而,就在幾天之後,警方通知瑞秋的父親去取她的遺物,其中有瑞秋被殺害時放在她身邊的書包。瑞秋的父親從書包裡看到了她的日記本,翻看到最後一頁時,父親驚呆了,他看到了瑞秋生命中的最後一幅塗鴉,與那個商人描述的情景一模一樣。
可是,那個商人前些天怎麼會知道一個多月前瑞秋畫過這樣的畫呢?瑞秋的父親坐在那裡有半個小時,無法挪動身體,他哭泣禱告求問上帝要他通過這個悲劇學到什麼?他仿佛有一點點明白上帝在事發之前就在幫助女兒做好準備。
瑞秋一共留下五本日記,還有給家人朋友寫的無數的卡片和便條。當家人整理到她另一本日記的時候,他們更是震驚:在槍擊案發生前一年,瑞秋的日記裡也有一幅畫,同樣的一朵玫瑰花,但這朵玫瑰花從底端的另一朵花裡生發出來,而底端大大的花朵就是科羅拉多州的州花 -- 花名就叫 "哥倫拜恩(Columbine)",同時也是發生槍擊案的那所學校的校名。
瑞秋的畫中,除了有十字架、耶穌、魚、玫瑰花以外,還有一句聖經經文:"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福音15:13)此時,瑞秋的家人開始深深相信女兒、還有其他被殺害的孩子和老師都不會死得毫無意義,在這樣大的悲劇中,上帝有祂的計劃。
"上帝啊,使用我去觸摸那些還未被觸摸的人"
瑞秋喜歡攝影、詩歌、話劇,她充滿夢想與熱情,也很有藝術天分。她的日記留下了她的靈魂之語,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決意與上帝同行的女孩。瑞秋在日記中直接面對上帝傾心吐意:
"上帝啊,我想讓你使用我去觸摸那些還未被觸摸的人。"
"上帝,我有著多麼大的熱情和願望想要服侍你啊,我現在就想要去做,我現在就想要孩子般的信心,我現在就要用我的心和靈魂感受你,我現在就要你充滿在我的生命裡。"
"上帝將使用我去感動年輕人,但我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又會怎樣發生。"
慘案發生前的一個月,瑞秋在學校裡的最後一篇作文中也體現了她心靈深處的良善美德:
"我做人的準則包含這幾方面:誠實,有同情心,從每個人身上挖掘最好最美的部分。"
"我對同情的理解,是原諒、是愛、是幫助、是引領,是對別人仁慈。我認為如果有一個人用心去同情幫助別人,就會引起一個連鎖反應。人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一個小小的善舉將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
"我最近才認識到,在認識一個人的時候,前三次印象通常是會有欺騙性的。如果你們只有三次簡短的交談,他們看上去是粗魯的、冷酷的、傲慢的,但是你有沒有問過他們的夢想是甚麼?他們過去經歷過甚麼?得到過愛嗎?受過傷害嗎?在你沒有真正了解他們的為人之前,不要避開他們。你還沒有尋找到他們身上美好的地方,你還沒有看到他們眼中的光芒,努力找,你總能發現他們眼中的光,它或許還會因為你更閃亮—如果你沒有因為前三次的印象而躲開的話。"
"我說的好像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你試試看吧,看看它們在你周圍的人身上會起到甚麼樣的效果,也許你就啟動了一個連鎖反應。"
這樣一個甜美又善良的女孩,按照想象她會是在學校裡大受歡迎,朋友多多的。盡管因為瑞秋的幽默開朗、熱情善良,她曾經有很多朋友,但從她的日記中可以看出,在信仰的路上她走得有些孤單,因為信仰,她失去了好朋友。
"即使所有朋友都與我為敵,我也要做耶穌的朋友"
美國九十年代,在公立學校中基督信仰已經不再流行,盡管這個國家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基督信仰之上。瑞秋曾經在流行的青少年文化和她的上帝之間掙扎、迷失,為了討朋友的歡心,或者說為了不要那麼"與眾不同",她與他們一起參加深夜派對,一起跳舞,一起喝酒......等她回轉心意,堅定跟隨上帝,做祂所喜悅的事,朋友們立即疏遠了她。
1998 年的 4 月 20 日,瑞秋在日記上寫下這段話:"我好像有一顆沉重的心,仿佛背負重擔,我不知道為甚麼。我心裡面有些東西讓我想要哭,可我就是不知道為甚麼。有些事情變了,生活是這麼難。我在學校失去了所有的朋友,現在當我開始'走我要走的路',他們都嘲笑我。我不知道我做了甚麼。我就算甚麼都不說,他們也轉身離開我。我再也沒有一個朋友了。但是,你知道嗎?我不會因為提到耶穌的名字而向任何人道歉,我不會因為他們而改變我的信仰,我不會將上帝放在我裡面的光隱藏起來。如果注定我要犧牲一切,我願意承受。如果我所有的朋友都要與我為敵,只因為我要與耶穌做最好的朋友,那也沒關係。我一直知道做基督徒就會有很多敵人,只是從沒有想到我的朋友們會成為敵人。如果我不得不放棄一切,我會的。"
1999 年的校園槍擊案中的殺手也憎惡她的信仰。在瑞秋已經中彈之後,一名殺手拽著她的頭發問她:"現在你是否還相信你的上帝?"她毫不猶豫地回答:"你知道的,我相信。" 惱羞成怒的殺手說了一句 "那你現在去與他在一起吧",隨即便結束了瑞秋的生命......
聖經裡說到:"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馬太福音5:11)"連你們的父母、弟兄、親族、朋友也要把你們交官﹔你們也有被他們害死的。你們要為我們的名被眾人恨惡,然而,你們連一根頭發也必不損壞。你們常存忍耐,就必保全靈魂。"(路加福音21:16-19)
槍擊案發生的四個月前,有一次瑞秋將自己的手放在掃描儀上掃描,然後用那只手的影像做成了一個相框,她在相框的四邊寫著:"耶穌為我犧牲了祂的生命,我也願意把我的生命交給祂。"
瑞秋一定深深知道,那殺身體卻不能殺靈魂的,不用怕他。
"不要讓你的性格隨著環境變了色"
瑞秋像是一粒麥子,掉在地上,結出了許多的子粒。她又是那一滴眼淚,滴在地上,澆灌出了美麗的花朵。
瑞秋有兩個夢想,她想做一名宣教士,也想做一位演員。這兩個夢想看起來差別很大,至互相矛盾,但它們都被實現了。瑞秋去世前幾個星期得到了學校裡一個話劇的重要角色,老師和同學都非常欣賞她自然又豐富的表演能力。因著瑞秋的去世,美國有千百萬人知道了瑞秋,許多人因她認識了耶穌,瑞秋短暫卻迸發著美善光芒的生命感動了無數人的心,使基督徒們對耶穌的信心也更加堅定,她的 "活著" 與 "死去" 使她成為了一名偉大的宣教士。
瑞秋的葬禮有幾千人參加,並由 CNN 電視台向全國直播,它的影響力,至超過了戴安娜王妃的葬禮。上百萬人通過各樣的媒體知道她的故事,被她深深地感動,生命也被她改變。在葬禮中,很多平日裡不起眼的、被孤立、被欺凌的孩子,上台表達他們對瑞秋的感謝,因為瑞秋曾主動與他們聊天,關心他們,幫助他們,逗他們開心。她總是充滿陽光,面帶笑容、溫暖、明亮,她永遠將別人的需要擺在前面......有孩子哭倒在瑞秋的靈柩前,將自己的生命也交託給那一位瑞秋所相信的救主耶穌基督。
瑞秋的表妹也分享了幾段瑞秋寫給她的話:"走在這些長廊中,是很難找到上帝。每個人的旅途中總會有疑惑,但是不要失去信心。"
"不要讓你的性格隨著環境變了色,找出真正的自己,保留你的本來真色彩。"
有一個德克薩斯州的年輕人,本來拿著槍正要自殺,突然看到了正在直播的葬禮,他慢慢放下了槍。在葬禮的最後,牧師問有誰願意接下瑞秋的火把,繼續傳遞愛與善,這個差點要結束生命的年輕人在他的客廳裡,在電視機前,與現場的千百人一起響應了牧師的呼召。從那以後,他開始重新面對生活,而且還經常與其他年輕人分享上帝如何藉著瑞秋扭轉了他的生命。
瑞秋的父親在見証中說,自從 60 年代我們將上帝趕出學校,我們的教育便開始衰敗,槍支管制這些舉措就好像是在巨大的傷口上,用創口貼糊弄一下,我們最需要的是上帝,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內心,需要由內向外根本的改變。
2000 年的時候,瑞秋的父母將她的故事和日記集結成冊,出版了一本書叫《瑞秋的眼淚》(Rachel's Tears),一是用來紀念他們的女兒,二是用此書在美國各大校園呼籲拒絕欺凌、拒絕暴力,教導孩子們相互尊重、用愛心對待與接納彼此。
"瑞秋的挑戰" 引發的連鎖反應
瑞秋去世一年後,她的善良和她的愛繼續在改變很多孩子的生命,於是她的父親受到啟發,開始在美國各地舉辦 "瑞秋的挑戰(Rachel's challenge)" 這個活動,其宗旨就是:讓學校變得更安全,讓學生之間的關係更緊密,讓善意與尊重代替欺凌與暴力,讓學習與教導都能充分被激發。
活動的果效大得驚人:每一年都有超過兩百萬學生參加這個挑戰,學校欺凌、濫用毒品、吸菸、醉酒等現象均有明顯下降,幾百個欲要自殺的孩子被拯救,也有幾起正在醞釀的校園槍擊計劃被阻止......孩子們的改變還觸動了他們的父母,很多企業也參加活動,提倡員工們在工作環境中也要彼此善待、拒絕粗魯,至暴力。瑞秋所說的 "連鎖反應" 真的發生了,而且它的影響力將會延伸到我們無法預計的時間和空間。
經常需要重複講述女兒的死亡,這對瑞秋的父母來說其實非常痛苦,但想到能從用這樣的方式讓悲劇生出一些意義,甚至將悲劇變為一場勝利,他們覺得正是上帝呼召他們如此去行。
在一次活動中,有人問了瑞秋的父親一個尖銳的問題:"當你的女兒被殺害時,上帝在哪裡?"
他回答說:"我的女兒被殺害時,我的兒子也在圖書館卻躲過一劫時,上帝的獨生愛子耶穌被釘十字架時,上帝都在那裡,都在同一個地方。祂甚麼都知道。祂知道我的女兒何時出生,何時離世,如何離世......我不是憑我的理論和大腦知道,瑞秋留下了五本日記,告訴我們魔鬼在預備罪犯殺人的時候,上帝也在預備她的心迎接最後一天。上帝要我撿起女兒丟下的火把,繼續前行。我就這麼做了,我相信這是瑞秋想要看到的。"
瑞秋的母親在紀念女兒逝世十周年的時候說:"唯有透過永恆的眼睛她才能知道,她的生、她的死,帶來了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我不以為恥》的電影片尾,瑞秋去世後,母親在整理她的房間時,無意間看到了瑞秋小的時候留在一個衣櫃背面的畫。她將自己的手畫在上面,並在旁邊寫到 "這是瑞秋.史考特的手,將來有一天,它們會觸摸到千百萬人的心。"
將死亡的悲劇變為一場勝利,只有上帝才能做到,不是嗎?(本文轉載自《境界》,微信號"newjing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