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 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ta2009.org/2012/08/blog-post.html)。
二、維吾爾族簡介
一位從事現當代新疆研究的西方學者,猶斯丁•容•德爾森(Justin Jon Rudelson)發出這樣的感慨:"新疆是不同民族交織流動的地區,其中還有難民和政治流放者的群體。新疆的歷史是內部區域之間政治斗爭的歷史,並因此導致了不同民族的等級劃分。總之,新疆的民族和文化具有錯綜復雜的多樣性,難以理出清楚的頭緒。"[223]
根據 2009 年末的政府統計,新疆總人口目前超過 2,158 萬 6,300,出生率 5.61%,自然增長率 1.22%,[224] 共 47 個民族,其中 13 個主要的民族:維吾爾(1,001 萬 9758)、漢族(841 萬 6 ,867 —筆者認為這個數據不準確,漢族人口至少應該佔新疆總人口的一半。因為自 1992 年中國經濟深化開放之後,新疆湧入了大量的漢族流動人口,可能是難以統計,或者這是一個為政治服務而縮小的數據。下面的相關數據同理)、哈薩克(151 萬 4814)、回族(98 萬 0359)、柯爾克孜(18 萬 9309)、蒙古(17 萬 9,615)、塔吉克(4 萬 7,187)、錫伯(4 萬 2,790)、滿族(2 萬 6,195)、烏孜別克(1 萬 6,669)、俄羅斯(1 萬 1,672)、達斡爾(6,992)、塔塔爾(4,883),以及其它民族(12 萬 9,190)。[225] 維吾爾族佔新疆人口的 46.42%,漢族佔38.99%,是最大的兩個民族。[226] 1949 年,新疆人口只有 433.34 萬,其中非漢族人口 404.24萬﹔1976 年總人口 1,185.80萬,非漢族人口 694.91萬。 [227]
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和塔塔爾族,都信奉伊斯蘭教,佔新疆總人口的 60%,除了塔吉克族,所使用的語言都是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228] 蒙古人大多信奉喇嘛教(黃教)﹔[229] 錫伯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230] 滿族人信奉薩滿教﹔[231] 達斡爾族主要信奉薩滿教,少數人信奉喇嘛教。[232] 在 1950 年代中國內地漢族人大規模移民到新疆之前,維吾爾族是新疆的主要民族。如今的漢族主要是無神論信仰,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1、維吾爾族的起源和發展史
維吾爾族是如今新疆本土的兩大主體民族之一,伊斯蘭信仰根深蒂固。維吾爾這個名字在維吾爾語中的發音是 "Wei Gu Er"(Uyghur),意思是 "聯合、團結"。在上文中介紹過,維吾爾族主要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鶻突厥人(公元 840 年),至今保持著純正的回鶻血統。不過,其後代中有一小部分人,與(新疆)塔里木盆地綠洲上的高加索—印歐土著遊牧民族、以及後來北疆的蒙古人有混血。[233]
維吾爾和回鶻,都是來自這個民族在突厥語中的音譯(Uyghur),在此之前,這個民族被稱為 "回紇"(Uyhur),是屬於蒙古草原突厥民族中的一支。[234] "回紇" 和 "回鶻" 的名字,在唐朝史書《新唐書•回鶻》中已經出現。[235] 到了元朝,音譯更加準確,被稱為 "畏兀兒"人。[236] 在先秦和漢朝,回紇人的祖先和其他蒙古草原民族被稱為 "丁零" 人﹔商周時期,被稱為 "狄" 人。[237] 公元 3 世紀之後,《魏書•高車傳》稱之為 "赦勒"、 "鐵勒" 或 "高車"(並非音譯,而是因 "常乘坐高輪車" 而得名)。[238] 公元六世紀後,這些民族開始採用突厥盧尼文,並留下許多碑文。1893 年,丹麥語言學家湯姆森(V. Theomsen)解讀了這些文字,發現這些草原民族自稱 "Turk" 或 "Turuk",意思是 "強有力",[239] 也就是 "突厥 "的詞根,"鐵勒" 和 "突厥" 是其音譯。回紇人是這些突厥民族中的一支。
勒內•格魯塞 認為,"回紇人在突厥—蒙古人中一直處於相當先進的地位,到了成吉思汗時代,他們成為蒙古人的導師。"[240] 回鶻人一直在草原民族中保持先進的文明,尤其是在中國唐朝時期﹔到了成吉思汗時代,盡管其國家政權實體被蒙古帝國殖民,但是其文明卻由於蒙古帝國的重視,得到史無前例的廣泛傳播。
公元 744 年(唐朝天寶三年),回紇人在中國北方的蒙古草原建立了鄂爾渾回紇汗國,疆域西至(新疆)阿爾泰山,東至興安嶺﹔次年,得到唐朝玄宗皇帝的冊封,稱為懷仁可汗。[241]自公元 763 年,回紇人開始信奉摩尼教,薩滿教衰落。中國唐朝史書記載:"回紇人常與摩尼教徒共議政事"[242]
公元 788 年(貞元四年),回紇可汗上表中國皇帝唐德宗,獲批准,改名為回鶻(Uyghur)。8世紀中葉,回鶻汗國與(新疆東部的)吐蕃(西藏)王國持續戰爭,直到 9 世紀 20 年代。[243] 公元 840 年,野蠻突厥人吉爾吉斯殺死了回鶻可汗,推翻了稱霸蒙古草原一個世紀的回鶻帝國。[244]
亡國後,回鶻人被迫向南和向西遷移。他們共分為三支:南遷回鶻、甘州回鶻和西遷回鶻。[245] 其中,西遷回鶻15部在龐特勤的帶領下,來到新疆北部的北庭(庭州,今烏魯木齊附近的吉木薩爾)—高昌(吐魯番附近)地區定居下來。其中還有一部分人繼續西進,穿越天山北部伊塞克湖和伊犁河谷一帶,即他們的老朋友葛邏祿人的地盤,然後南下至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以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境內的托克馬克市)和喀什噶爾為中心,建立了喀喇汗國。當然,大部分回鶻人留在了新疆東北部。根據《新唐書•突厥傳》記載,10 年後西遷回鶻的人數"漸至二十萬"。[246] 公元 856 年,(新疆)天山東部地區成為回鶻人的中心,龐特勤自稱可汗。唐朝冊封他為懷建可汗,承認這個西遷的回鶻汗國。[247]
從公元 843 年開始,西遷回鶻人開始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綠洲上定居,包括喀喇—火者(音譯,地址不詳,可能也是高昌或交河故城一帶)、吐魯番—高昌、古城(北庭,別失八里,今烏魯木齊附近的吉木薩爾)、喀喇沙爾(焉耆)、庫車。[248] 公元 866 年(唐朝咸通七年),東回鶻汗朝將高昌(今吐魯番附近)定為首都。[249] 公元 1006 年,已經伊斯蘭教化的西回鶻人(喀喇汗國)徹底擊敗了塔里木盆地最後一個印歐王國—於闐。[250] 於是,這些祖先是從蒙古草原逃亡而來的回鶻人(維吾爾人),開始在印歐人的疆域裡,實行自己的突厥化統治,[251] 並形成東西回鶻兩個汗國,即以喀什噶爾—巴拉沙袞(今托克馬克市)為中心的喀喇汗國,和以新疆東部北庭(古城,今吉木薩爾)—高昌為中心的高昌回鶻。[252]
在回鶻人大舉進入塔里木盆地之前,這裡的居民主要是雅利安—印歐民族,即中國古代尤其是詩人所稱的胡人(筆者注:或羌人)。[253] 例如,在塔里木盆地西部有個叫做疏勒的喀什王國,是說東伊朗語的印歐白種人。根據中國唐朝去印度的朝聖取經者唐玄奘的記載,喀什人是藍眼睛。"他們就是日耳曼作家們所說的雅利安文明(Aryanism)的創始人"。[254] 由於他們早已成為希臘、伊朗、佛教文明的傳遞者,因此主要採取定居生活方式,但在城市之外生活的可能還保持著祖先的遊牧方式。
不僅是(新疆)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即使是天山以北的伊犁河流域,根據《前漢書》的記載,在公元前二世紀西遷大月氏所遭遇的烏孫人,就是藍色眼睛、赭色胡須的人。[255] 當然,新疆北部主要是黑發褐眼的斯基泰—印歐遊牧民族,烏孫人是因為匈奴人的入侵,才被迫從塔里木盆地的東南部,遷徙到新疆地區的西北部。在漢朝之前,這些印歐語系的民族已經擴張到今天中國甘肅境內(例如月氏王國)。到了公元前二世紀,他們開始不斷向西撤退,主要是由於遭到中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匈奴人(即後來的突厥人)的凶猛入侵。[256]
回鶻人在塔里木盆地的入侵和定居,導致了當地這些高加索—印歐居民的突厥化。[257] 在此之前,由於印度佛教的傳播,梵文成為這個地區的宗教語言,唐玄奘在公元 629-644 年期間的遊記証實了這一點。[258] 在回鶻人的統治下,當地居民逐漸採用了回鶻語言,但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吐火羅語和東伊朗語以及印歐知識文化體系。[259] 即保留了希臘歷史學家所稱的 "吐火羅"(Tocharian, Tokhayoi)文明。[260] 吐火羅文明和中國所稱的月氏文明,都源於同一種古老的遊牧文明,但吐火羅人是以定居方式為主,而月氏人是以遊牧方式為主,前者屬於雅利安—印歐民族,後者屬於斯基泰—印歐民族,即中國人所統稱的塞人。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月氏人相繼兩次擊敗並佔領吐火羅人的在阿姆河兩岸的地盤:粟特和大夏(索格底安那和巴克特利亞)。
西遷回鶻人在今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區建立了高度繁榮的文明。在 13 世紀的元朝,喀喇汗國的西回鶻文明在被伊斯蘭教征服後已經衰落,而保持著回紇—唐朝—摩尼教—景教綜合文明的高昌回鶻人,在蒙古人的帝國中扮演了杰出的文明角色,建立了帝國行政管理體系,培訓影響了大批蒙古汗朝的官員。現代土耳其語 "Uyghur" 一詞的意思是 "文明化的",由此可見回鶻文明在土耳其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高度。[261] 14 世紀末,伊斯蘭教通過蒙古人征服高昌回鶻人後,其文明就迅速衰落了。
12 世紀中葉,高昌回鶻(東回鶻汗國)和喀喇汗國(西回鶻汗國)相繼被西遼(公元 1130-1218 年)[262] 所征服,從此再也沒有獨立過。到了 13 世紀初,別失八里—高昌回鶻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所兼並。[263] 前面提到過,1218 年,成吉思汗佔領整個西遼(包括新疆地區),並將這片土地分給了他的二兒子察合台,成為察合台汗國。
1450 年開始,也就是蒙古東察合台汗國在新疆強制推行伊斯蘭教的高潮時期,"畏兀兒" 這個名稱被停止使用,長達近 500 年。[264] 直到 1934 年 [265],在蘇聯外交官 格利金•阿普里索夫(Garegin Apresoff)和著名的維族詩人阿卜杜克哈里克(Abdukhaliq)的推動和影響下,以及後來成為新疆政府主席的 包爾漢•沙黑迪 的倡議下,新疆政府才正式決定重新使用這個名字,並確定漢語音譯為 "維吾爾" 族。[266] 這個名稱的恢復,主要是來自這位精通漢語、俄語的維族詩人的貢獻,是他通過研究中國唐代史書,發現了自己民族的本來名稱和歷史來源。在此之前,西方人稱維吾爾人是 "突厥人",有別於哈薩克人和柯爾克孜人等民族,漢族人則稱維吾爾人為 "纏頭"。
[223] Justin Jon Rudelson, Oasis Identities:, 第23页。
[224] 中国新闻网,"中新网乌鲁木齐1月26日电 (闫文陆)从26日在此间举行的新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获悉,2009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158.63万,......。"同时参看《2010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1-26/2093001.shtml
[225]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引言第5、6页;同时参看《2010新疆统计年鉴》。
[226] 同上。
[227] 《2010新疆统计年鉴》。
[228] 罗振权、李长生主编:《新疆旅游基础知识》,根据10-28页的相关内容和数据综合而成;参看《2010新疆统计年鉴》。
[229] 同上《新疆旅游基础知识》,第16页。
[230] 同上,第21页。
[231] 同上,第25页。
[232] 同上,第27页。
[233]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32页。
[234] 同上。
[235] 同上,第35页。
[236]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50页。
[237] 罗振权、李长生主编:《新疆旅游基础知识》,第10页;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33-35页。
[238] 《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35页。
[239] 同上,第33页。
[240]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5页。
[241]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36-37页;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15页。
[242]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3页。
[243]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0页。
[244]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第125页。
[245]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1-45页。
[246] 同上,第45页。
[247] 同上,第46页。
[248]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5页。
[249]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6页。
[250] 同上,第49页。
[251]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25页。
[252]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47-48页。
[253]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39,48页。
[254]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03页。
[255] 同上,第34页。
[256] 同上。
[257] 同上,第103页。
[258] 同上,第94页。
[259] 同上,第125-126页。
[260] 同上,第34页。
[261] Justin Jon Rudelson, Oasis Identities, 第31页。
[262] 田卫疆:《新疆历史》,第39页;本段参考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197页。
[263]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51页。
[264] Justin Jon Rudelson, Oasis Identities:, 第5页。
[265] Justin Jon Rudelson, Oasis Identities:, 第 149页;丁宏、张国杰编著:《百年中国穆斯林》,第204-205页。
[266] Justin Jon Rudelson, Oasis Identities:, 第 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