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 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ta2009.org/2012/08/blog-post.html)。
2、景教的來源——涅斯多留基督教派 (上)
[18] 該派的創始人約翰•涅斯多留(John Nestorius),安提阿人,原來是敘利亞的安提阿教會的牧師,公元 428 年成為東羅馬首都康士坦丁堡的主教,因此在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會中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的神學觀點反對將馬利亞稱為 "上帝的母親"(Theotokos),認為應該稱為 "基督的母親"(Christotokos)﹔[19] 同時,他的基督論認為耶穌是 "神人兩者" 的合一,不是 "神人兩性" 的合一。換句話來說,他認為耶穌基督不是一者,而是由上帝和人兩者組合的,但他強調敬拜的對象仍然是耶穌基督一位,即 "神人兩性兩者一位"。他曾經說過:"我認為(耶穌基督的)神人兩性是分開的,但作為崇拜對象是聯合的。"
涅斯多留的上述兩個觀點立刻遭到亞歷山大主教西利爾(Cyril)的反對。在基督教歷史中,這位西利爾也是一位出名人物,他橫行跋扈,富於心計,甚至連羅馬的總督也畏懼他三分。例如,他曾經抓獲當時亞歷山大城中著名的新柏拉圖派的女哲學家海培莎(Hypatia),在塞薩拉蒙(Caesareum)的教堂裡將其衣服扒光,用尖利的貝殼把她殺死,然後又在西那隆(Cinaron)焚燒其四肢。[20]
當時,在這場基督論的神學教義之爭中,羅馬皇帝狄奧多二世(Theodosius II)支持涅斯多留,羅馬教皇賽萊斯汀(Celestine)支持西利爾。此時,以亞歷山大-羅馬兩教會組成的陣營,和以康士坦丁堡-安提阿兩教會組成的陣營,兩者之間的宗教政治權力鬥爭已經不止一日,[21] 並且持續升溫。安提阿教會在基督教歷史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這是第一個非猶太人的教會,也是第一個向非猶太人傳福音宣教的教會﹔使徒保羅就是這個教會派出的宣教士。此外,耶穌基督的門徒被人們稱為 "基督徒",也是從安提阿開始的。[22] 安提阿是敘利亞的首都(中國古稱安都),敘利亞是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在上一章中還提到過,公元97年,中國東漢朝的使者甘英,曾抵達安提阿及其港口西流基,欲乘船前往羅馬,但未能成行。
公元 431 年,狄奧多二世敦促召開了著名的以弗所會議。在以安提阿教會的約翰主教為代表的支持涅斯多留的敘利亞教會代表團到來之前,會議就已經裁定涅斯多留為異端者。於是,在到達之後,敘利亞—安提阿教會代表團拒絕出席會議,並在旅館裡自行召開會議,譴責西利爾等人,以示對抗。[23] 然而,以弗所會議最終還是宣布涅斯多留的觀點為異端,重申了公元325年的《尼西亞信經》。該會議產生了《以弗所宣言》,共八條﹔其中在第一條宣言中,也將伯拉糾主義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塞萊斯提司(Celestius)的神學觀,定為異端。
盡管涅斯多留的基督論中對於耶穌神人兩性的原理認定是錯誤的,但仍然屬於基督教內部的神學爭論,因為當時完整的正統神學基督論尚未形成,涅斯多留所代表的 "安提阿神學觀" 並不是挑戰已經達成共識的基督論。此外,涅斯多留的基督論觀點並沒有和《聖經》中的內容發生直接的明顯衝突,也沒有違背 325 年的《尼西亞信經》和 381 年在康士坦丁堡大會中的增訂版信經(這兩份信經都提到耶穌基督的 "神人兩性",但沒有說明是 "一者")。換而言之,涅斯多留等人是根據《尼西亞信經》中所陳明的,試圖論証為什麼耶穌基督既是上帝同時又是人。而將涅斯多留主義為異端的《以弗所宣言》,只是提到要遵守 325 年的《尼西亞信經》,並沒有發展性闡明這個神學難題,整體內容沒有超越前者。因此,這一基督論的神學真空導致了以弗所會議之後的繼續爭論和混亂。
在這種情況下,眾教會於 20 年後的公元 451 年召開迦克敦會議,這才產生了闡明耶穌基督是 "神人兩性一者一位格" 的《迦克敦信約》。然而,真正完整系統精確地闡明正統 "三者一位論" 和 "基督論" 的是《阿塔那修信經》,在公元五世紀末和六世紀初才被教會所使用。作為康士坦丁堡教會的主教,涅斯多留的基督教信仰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整個以弗所會議之所以定其為異端,其中政治鬥爭的動機要大於神學教義鬥爭的因素。[24] 以至於今天人們對於把涅斯多留觀點定為異端,認為其中還是有不清楚的環節,並沒有充分的理由。[25] 在《以弗所宣言》中的第2、3、4、5、7條中,清楚地說明了解除涅斯多留的職位等懲罰措施,以及對其他人的警告,但是關於涅斯多留的神學觀,只是籠統地使用了 "可惡和褻瀆性" 的形容詞(第7條),並沒有具體的說明。
綜合評估,這場神學之爭的焦點似乎並不在於基督論,而是涅斯多留反對將馬利亞稱為 "上帝的母親" 的神學觀,因此在會議中可能主要是指控涅斯多留否認耶穌基督的神性,違背了《尼西亞信經》。但這一點是站不住腳的。涅斯多留在他的自傳中堅持說,他並不是要否認耶穌的上帝神性,而是強調耶穌基督在世上時也是一個有靈魂和身體的人,因此,"上帝的母親" 這樣的神學命題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在當時人們普遍強調耶穌基督神性的情況下,涅斯多留認為耶穌基督的人性不可忽略,需要平衡的神人兩性觀(Dyophysitism)。例如,在《尼西亞信經》和康士坦丁堡的增訂版中,更多的是強調耶穌基督的神性。此外,在正統的基督論中,關於耶穌基督同時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雖然這是精辟正確的神學結論,但直到現在也沒有透徹的解釋(仍然稱之為奧秘),來說明這兩種屬性究竟是如何同時成立的,而只是作為教義信條在教會中傳遞下來。作為涅斯多留主教,僅僅是就 "神人兩性同時成立" 這一基督論中的神學命題,進行了一次失敗的論証。
偉大的基督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其 1539 年的著作《大公會議及教會》(On the Councils and the Church)中,對涅斯多留表示同情,認為有許多問題需要澄清。[26] 路德認為,根據羅馬教廷的資料,對涅斯多留的指控是含糊的,讓人們誤以為涅斯多留否認基督的神性。但是,這些資料又自相矛盾,指控他持有 "基督是神人兩者" 的觀點﹔可見,他認為基督是上帝,而且,他還認為基督只有一位,怎麼可能又說是兩者呢?[27](作筆者註:根據景教總會的文獻,1287 年,維吾爾族景教徒巴•掃馬在拜訪羅馬教廷的神學辯論中,堅持涅斯多留的基督論:神人兩性兩者一位)。因此,馬丁•路德認為,應該是教皇及其追隨者們,通過他們自己記載的文獻,將異端言論放進了 "涅斯多留的嘴巴裡"。[28] 不過,馬丁•路德認為,童貞女馬利亞應該被稱為 "上帝的母親",之所以涅斯多留對此反對,是因為他不明白也不承認基督的 "神人兩性的聯合"(communicatio idiomatum: communion of the properties),這才是其錯誤的真正所在,而這一點是應該被以弗所會議定為異端的。[29] 因此,以弗所會議根本就沒有抓住重點。[30]
[18] 本段参考 Bruce L. Shelley, Church History in Plain Language, updated 2nd Edition, Copyright 1982, 1995 by Word Publishing,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Nashville, 第112页。
[19] Wilhelm Baum and Dietmar W. Winkler, 《东方教会精确史》The Church of the East: a concise history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3), 第23页。
[20] 朱谦之:《中国景教》,第30页。
[21] Bruce L. Shelley, Church History in Plain Language ,第111页。
[22] 和合本《圣经·使徒行传》11:19-26;13:1-3。
[23] Dr. Gwenfair M. Walters, Survey of Church History (2003), Class handouts, 第18页。
[24] Bruce L. Shelley, Church History in Plain Language, 第 112页。.
[25] 同上, 第113页。
[26] 朱谦之:《中国景教》,第26-27页。
[27] Martin Luther, On the Councils and the Church, 1539, trans., by Eric W. Gritsch, Church and Ministry III, Luther's Works, American edition, volume 41, ed., Eric W. Gritsch, intro., E. Gordon Rupp, general editor: Helmut T. Lehmann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66), 第96-97页。
[28] 同上。
[29] 同上,第99-100,104页。
[30] 同上,第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