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 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ta2009.org/2012/08/blog-post.html)。
2、景教的來源——涅斯多留基督教派 (下)
筆者認為,馬丁•路德針對 "童貞女馬利亞是上帝的母親" 解釋理論是薄弱的。在馬丁•路德之後,對於基督教的改革派來說,涅斯多留關於馬利亞不可稱為 "上帝的母親" 的理論是非常正確的。如果羅馬天主教接受了這一觀點,可能就不會在歷史中堅持崇拜聖母馬利亞的神學觀 -- 在 16 世紀基督教的改革所產生的基督教(新教)看來,這是屬於嚴重的異端。盡管涅斯多留的基督論是有錯誤的,但是其 "童貞女馬利亞是基督的母親而不是上帝的母親" 這一理論,是非常正確而了不起的。此外,他的基督論觸及到了非常深刻的層面,是直到現在還沒有充分解決的。例如,伊斯蘭教有一項針對基督論的攻擊是相當有力和棘手的:"如果耶穌基督是上帝,而且在十字架上被釘死,那麼,就等於上帝被釘死了﹔但是,上帝怎麼可能死呢?" 這當然是一個老話題了。馬丁•路德對此的回應是有力的:在談論基督時,不可將他的神人兩性分開談﹔但是,馬丁•路德在進一步詮釋的時候,詮釋卻也是薄弱的。[31] 此外,馬丁•路德批評另外一位同時代的改革家 -- 慈運理,也持有類似於涅斯多留的錯誤觀點。[32]
於是,會議之後,涅斯多留被流放埃及,卒於大約公元 450 年。[33] 他的追隨者們逃往波斯,得到波斯薩珊王朝的國王卑魯茲的保護(Peroz 459-484 年在位,被嚈噠人所殺,在本書第一章 "新疆的嚈噠人時代" 中提到過)[34],並於公元 498 年建立了獨立的涅斯多留派教會(即景教教會)。[35] 當時的波斯帝國是處於薩珊王朝時代(224-651年),與東羅馬之間戰事不斷﹔景教徒們於公元 496 年通過決議而宣佈獨立,又於 498 年集會在波斯首都 -- 底格里斯河畔的西流基(Seleucia 和安提阿的港口同名),宣佈與東羅馬斷絕關係,從此不再是敘利亞教會,而自稱迦爾底教會(Chaldean Church),又名亞述教會(Assyrian Church),[36] 因此也被別人稱為波斯教會。該教會的總部設在底格里斯河的兩岸(Tigris River,兩河文明之一)這一歐亞交通的樞紐點,並以波斯帝國為根據地,差派宣教士積極對外宣教,足跡遍佈西亞、中亞、印度北端、小西域地區(今中國新疆),以及東亞蒙古草原和中國北方及中原地區。其宣教成果之輝煌,遠遠超過如今的教會和歷史學家們所通常認為的。
從公元 496 年開始,涅斯多留教會——即亞述教會、波斯教會和景教教會,其主教一直駐在波斯的首都塞流西亞—泰斯封(Seleucia-Ctesiphon)。[37] 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的第二任哈里發(Caliph)烏馬爾(Omar)在位(634-644)的時候,在侵略佔領的地區強制推行伊斯蘭教,凡不肯皈依伊斯蘭教的基督徒和猶太教徒,都受到嚴重的逼迫和歧視。例如,規定猶太人用黃色頭巾纏頭,基督徒用藍色頭巾纏頭,以區別於穆斯林的白色纏頭﹔還不許騎馬,只許乘驢﹔在路上要讓穆斯林走在中央﹔說話聲音不許高過穆斯林的說話聲﹔房屋不可高過穆斯林的房屋﹔基督徒或猶太女人穿的鞋子一隻是白色,一隻是黑色﹔殯葬時不許哭泣﹔不許重建教堂﹔基督徒或猶太男子若與穆斯林婦女發生性關係會被處死,等等刁難羞辱性的法律規條。[38] 公元 651 年,阿拉伯帝國徹底擊敗波斯帝國薩珊王朝,佔領波斯。公元 762 年,涅斯多留教會的總主教駐地,轉移到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巴格達。[39] 公元 987 年之後,伊斯蘭教對景教教會進行嚴厲迫害,景教的總主教由伊斯蘭教的哈里發(即國王)任命。[40]
在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侵略擴張的時代,西亞的基督教已經分為三大宗派:稱為亞述教會(原東敘利亞教會)的涅斯多留派(景教),勢力最強大﹔公元 451 年被迦克敦會議定為異端的雅各派(Jacobites,主張 '一者一性說' 的基督論 Monophysitism),實力次之,被稱為西敘利亞教會﹔以及最弱的亞美尼亞教會(Armenians),因為承認羅馬帝國的管轄權而被稱為帝國派。[41] 三個派別的教會都使用同一本敘利亞語的新舊約《聖經》 -- 帕氏他(Peshitta),[42] 教會語言都採用敘利亞語,與羅馬天主教的拉丁語和希臘東正教的希臘文,並列為基督教的三大教會語言。
[43] 景教還曾有一大特色,是與天主教不同的,即神職人員的婚姻制度。涅斯多留教會宣佈獨立時的在任總主教巴外(Bawai 或 Babai,在位期間 496-502),他就是一位結婚有妻子的主教。公元 499 年,在他的號召下,國王的許可下,涅斯多留教會召開大會,規定 "上自教主下至一般信徒、修道士,依照《聖經》教導,可以與一位婦女結婚,並生養子女"。到了馬爾•阿布哈一世(Mar Abha I,540-552 年在職)擔任總主教的時候(馬爾-哈歇 Mar-hasia 是敘利亞語,意思是景教的總主教[44]﹔馬爾的意思是聖徒或主教),於公元 544 年召開大會,又禁止了主教和神職人員的婚姻制度。
[45] 主教巴外的婚姻觀,主要是受到了涅斯多留教會的尼西比斯城(Nisibis)的主教巴•掃馬(Bar Sauma)的神學觀點影響。這位巴•掃馬原先是敘利亞-波斯教會的重鎮 -- 埃戴薩城(Edessa)神學院的學生,後來成為尼西比斯城的主教。437 年,波斯著名神學家拿撒(Narsai)成為埃戴薩德神學院的院長,後因該學院的所持的安提阿—涅斯多留體系的基督論神學觀而遭受羅馬駐該城主教(Qura)的逼迫,逃到尼西比斯城,並在主教巴•掃馬的幫助下,建立了埃戴薩版本的尼西比斯神學院。489 年,東羅馬拜佔廷的皇帝芝諾(Zeno)關閉了埃戴薩神學院,將其變成一座 "上帝之母親" 的教堂。主教巴•掃馬於 484 年發動召開了一次大會,形成《百斯-拉帕特決議》(Synod of Beth Lapat),宣佈進一步與羅馬天主教會的神學決裂,堅持涅斯多留主義,並廢除主教和神職人員獨身制。
這次由敘利亞神學家巴•掃馬在波斯於 484 年發動的、499 年亞述教會總部正式採納的改革,可以視為一次東方亞述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的一次革新運動,但是只持續了 60 年就失敗了。大約 1000 年後,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在歐洲發動了基督教改革,成功與羅馬天主教決裂,摒棄了教皇無誤論、崇拜馬利亞、神職人員單身制等神學誤區,從而形成了基督教(新教),直到如今。
普世教會歷史並沒有忘記涅斯多留教派。1994 年 11 月 11 日,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與東方亞述教會(涅斯多留教會或景教教會的當代正式名稱)的總主教馬爾-丁卡四世(Catholicos-Patriarch Mar Dinkha IV),在羅馬簽署了一個聯合聲明 --《天主教和東方亞述教會之間的基督論共同宣言》(Common Christological Declaration between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重申《尼西亞信經》,但並未提及公元 431 年的以弗所會議,只承認雙方在過去的分歧是由於表達方式的不同,並不涉及信仰的實質,因此這種分裂主要是出於誤解等等。[46] 宣言還提到了東方亞述教會向童貞女馬利亞祈禱時稱 "我們的上帝和救主基督的母親"(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天主教向童貞女馬利亞祈禱時稱 "上帝的母親"(the Mother of God),也稱 "基督的母親"(the Mother of Christ),因此,兩者並沒有實質的區別,云云。
可以看出,由於雙方教會都向馬利亞祈禱,基於這種關鍵的神學行為共同點,這份宣言在馬利亞的身份上,盡管在神學術語上雙方都沒有讓步,但在整體措辭上雙方都有妥協。所以,這場持續 1550 多年的神學和教會之爭,終於繞過了神學,從教會政治的角度握手言和了,算是對教會歷史的一個交待。同時,從基督教(新教)的角度來看,這也標志著涅斯多留的神學觀 -- 錯誤的 "基督兩者論" 和正確的 "馬利亞不可稱為上帝的母親"(因此不可以被崇拜)的影響,已經正式消失。
另外,根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文,可以知道景教所用的新約《聖經》是 27 書,屬於正統的新約聖經,傳講 "三一妙身",《尊經》中是 "三身一體",即三位一體(筆者提倡 "三者一位" 的譯法更符合教義)的理論,以及彌賽亞隱藏原來的榮耀,成為肉身之人,降世代贖,還有天使宣告,從童貞女而生,波斯博士朝見,五旬節等等教義內容。《尊經》中稱聖父是 "阿羅訶",聖子是 "彌施訶",分別是東敘利亞語(涅斯多留教會的語言)中 "上帝" 和 "基督" 的準確音譯。
從以上涅斯多留派的這段歷史回顧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由涅斯多留派(亞述教會)宣教士於唐朝傳入中國被稱為景教的,就是基督教,盡管其基督論中有神學錯誤存在。涅斯多留派只是歷史上基督教內部眾多門派中的一派,定為異端是有些誇張了。偉大的新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認為,沒有理由將涅斯多留主義定為異端,這次教會的分裂應該歸咎於亞歷山大的主教西利爾。[47] 因此,根據以上這些歷史証據,我們有理由認為,公元 635 年是基督教在中國歷史中的開端。
景教在中國歷史中,還被稱為波斯教或波斯經教,或彌施訶教、迷詩訶教。例如,宋朝道家的賈善翔在其著作《猶龍錄》第六卷中,列舉了96種外道(外來宗教),其中第 50 種是 "迷施訶外道"。[48]
[31] Martin Luther, On the Councils and the Church, 1539, trans., by Eric W. Gritsch, Church and Ministry III, Luther's Works, American edition, volume 41, ed., Eric W. Gritsch, intro., E. Gordon Rupp, general editor: Helmut T. Lehmann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66),第103页。
[32] 同上,第105页。
[33] Bruce L. Shelley, Church History in Plain Language, 第 113页。
[34]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第270页。
[35] 朱谦之:《中国景教》,第39页。
[36] 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第270页。
[37] 朱谦之:《中国景教》,第43页。
[38] 多桑(瑞典):《多桑蒙古史》(下),冯承钧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福建中路193号,2006年3月第1版,第92页。
[39] 朱谦之:《中国景教》,第43页。
[40] 同上,第46页。
[41] 多桑(瑞典):《多桑蒙古史》,冯承钧译,第93-94页。
[42] 朱谦之:《中国景教》,第41页。
[43] 本段参考同上,第43-44页。
[44] Rene Grousset,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第300页。
[45] 本段参考Wilhelm Baum and Dietmar W. Winkler, 《东方教会精确史》,第26-28页。
[46] 罗马天主教庭梵蒂冈官网: http://www.vatican.va/roman_curia/pontifical_councils/chrstuni/documents/rc_pc_chrstuni_doc_11111994_assyrian-church_en.html
[47] 朱谦之:《中国景教》,第26,27页。
[48] 同上,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