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林小麗師母,筆名梅林枝子,網名書女香,浙江溫州人。從事教育業,愛好文學,關注環保,熱衷慈善,熱愛生活。人生座右銘:"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語出《聖經》箴言4:23) 其作品曾發表在各種報刊、雜志、網站專欄、簡書和微信公眾號(snx1606)上 。
世界是個什麼地方?對一個剛到其間懵懂的孩子來說,世界即好奇又危險。
科學家做過實驗,分別把剛出生嬰孩和剛出生動物加以研究,發現六個月後動物能自力更生,而小嬰孩還需要人餵養。甚至小嬰孩在 1-3 歲都需要成人悉心照顧才能生存。
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一直需要父母教養、老師教育,方能健康成長。可見人的特殊性。
故此,怎樣的父母,怎樣的老師,對孩子而言,是頭等大事。
日本影片《你是好孩子》中,學生神田困惑地問年輕的班主任崗野老師:"我怎麼樣才能變成一個好孩子?"
如果你是一名老師,你會怎麼回答?是 "上課認真聽講,作業按時完成,考試考出好成績" 之類的回答嗎?如果你是一位家長,又是如何作答?是 "聽爸爸媽媽的話,不要讓爸爸媽媽生氣,認真學習,成績優秀" 云云嗎?
崗野老師陷入沉思,啞然無語......
福田生長在再婚家庭,當護士的媽媽只顧自己忙於工作,忽略了兒子。福田身上穿著一套又臟又不合身的衣服,頭髮也沒及時修剪。繼父對他冷酷、粗暴,命令他即便學校放學,也不得在規定時間前到家,他成了有家不能及時回,有父母如同無有的 "孤兒"。他以為,是因自己的 "不好" 惹父母生氣,父母才會對他漠不關心。但,又不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沒做好。小小的孩子,天天活在不安、自責之中。
小孩生性敏感,膽小。大人有絲毫神情不悅,他們立馬捕捉到。
兒子常常會做些大人提醒並警告過他的錯事。批評他時,他會難為情地低語:"媽媽,請你抱抱我好嗎?" 其實每次管教孩子後,我都會主動擁抱孩子,陪他重溫要點,陪他反省。但孩子對擁抱是不嫌多的。在大人批評他時,他在擔心爸媽不愛他,要求擁抱。
我害怕在管教孩子時帶給孩子錯覺:媽媽不愛我,媽媽是生我氣才這樣的,媽媽不順心把我當出氣筒......所以總是及時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很愛他,因為愛,才會管教。
但 "愛要忍耐"、"愛不求自己的益處" 等等箴言,需要在一個個實踐中歷練,方能成為父母的生命素養。只有在孩子出差錯時,出乎大人意料中,才會發現我們做家長的,有多不合格。我們的愛,缺乏忍耐去支撐﹔我們的愛,總是站在自私的立場,不求孩子的真實好處。
從小至今,如雷貫耳之常言:"爸媽都是為你好,你要聽話,做個乖孩子。" 長輩父母如是,其他父母如是,同輩父母也如是。
一不留神,我也會從嘴裡溜出此類套話。但,顯得心虛,不敢強勢。我知道,這話存在太多問題。心態要時常被更新,嚴把口,方能減少這些無用的腔調。
先來分析父母常言中的:"父母都是為你好!"
什麼叫做好?是有神聖絕對權威的好?是父母認為的好,還是孩子認為的好?是父母為滿足虛榮心需要的好,還是孩子個體需要的好?是父母跟風的叫好,還是孩子興趣愛好投向的好?是狂抓知識的好,還是全人成長的好?是世俗的好,還是靈性的好?
不得不承認:"父母都是為你好" 這句話裡,帶有很多水分。
其次來琢磨:"你要聽話!"
這要看父母說的是什麼話,若是三觀不正的教導,也要聽嗎?若盡是惹兒女生氣的錯誤訓斥,孩子也得全盤接收嗎?憑什麼呢?就因著父母生下孩子,養育孩子,故孩子就得對父母五體投地、言聽計從嗎?那孩子成了父母的什麼?是父母的私有物嗎?
顯然,傲居東方的國人,多數持這種觀念。西方人認為,孩子是上帝所賜的產業,是份珍貴的禮物,應該盡本分教養孩子。跟孩子分享生命的喜悅,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再來思想:"乖孩子!"
什麼是乖孩子?或者說什麼是好孩子?對父母的話說一不二就是好孩子?對老師的話不假思索地認同就是好孩子?若然,不是在教育有思想、有靈性的生命體,乃把孩子當成無思想、無靈性的木頭人。
很多孩子,大體上,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實話說,他們有滿腹怨言:你說的,我憑什麼要聽?簡直是一派胡言,簡直是在為誤導我、污蔑我、打擊我。即便有一萬個不樂意,但外表還是乖乖地服從。實在沒有膽量反抗,怕被狠狠地罵,怕被狠狠地打。
從小遭受家暴的雅美,在膽戰心驚中成長,婚後身份已然調換,悲劇再度上演。雅美帶三歲的女兒外出和其他孩子玩,可女兒的一舉一動都在媽媽的 "監視" 范圍內,女兒稍有不合她心意的地方,回家就乖乖地躺下哭嚷著等著罰站和被打。
平時在家中,女兒不小心做了什麼錯事,或是僅僅讓她看不順眼,憤怒的拳腳就會毫不留情的落在孩子小小的身軀之上。雅美,落在原生家庭的魔咒裡,她把父母給她的暴力,一拳拳地歸在自己的女兒身上。女兒成了當初的她。渾身是傷,心裡害怕。
智障兒小隼的媽媽,整天在自卑不安中度過。說自打小隼出生,每天對人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對不起"。怕自己孩子給他人帶來麻煩,帶來不快。鄰居老奶奶告訴小隼媽媽,你的兒子很有禮貌,很懂得尊重人。
在人看來非同常人的小隼,對幸福有獨到的理解:"幸福就是吃完晚飯去洗澡的感覺,幸福就是鑽進被窩跟媽媽說晚安的感覺。" 這些話,那些聰明兒不一定說得出。這幸福,那些視自己為 "萬能" 的父母體味不到。
假如澳洲的尼克是生長在不接納的家庭,難以成就現在的他。
尼克.胡哲在演講中
這個生來沒有四肢,只有身軀和頭頸的水桶人,竟然有雙學位,計算機技術過人,全世界到處演講激勵人,告訴全世界人:"我很幸福,你們更能幸福!" 原來幸福不是找來,而是發現。在他生來時,他的父母也曾傷心難過地詢問上帝:"為什麼給我這樣的孩子?" 上帝告訴他父母:"他是上帝奇妙的創造"。父母的觀念改變了,歡然接受這個特殊兒,每當帶孩子外出,他們就以自豪的語言迎接他人異樣的眼光:"他是我的孩子,是上帝賜給我的禮物。"
假如台灣的黃美廉生長在不接納的家庭,估計早被扔在垃圾堆,或被送進孤兒院,不可能活得如此健康,更別提有非凡的成就。
黃美廉父母一直認為,這位患有嚴重小兒麻痺症的女孩,是上帝所賜的特別禮物。他們要歡喜領受,好好愛她。她的父母傾力陪伴她成長,教育她成人。倍得父母關愛的黃美廉,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得到學歷學位。這位美術博士,到處辦畫展的畫家,她自稱是上帝的寵兒,瞧她活得多開心多從容。她常對人說: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重慶衛視大型心理溝通情感對話節目,來了一對母女,對母親的 "愛" 不堪負重的 34 歲女博士,和不以為然的母親。女博士在 16 歲失去父親,母親把她當成唯一的支柱和希望。變本加厲地愛她,呵護她。管她吃,管她穿,管她學這學那,管她交友,一切嚴加看管。即便成年了,她穿什麼衣服得經過母親喜歡,她的朋友,不管同性異性,得讓媽媽一一審查過。
因著母親 "無微不至" 的愛,女兒 34 歲了,沒有幾個交往的朋友,沒有相處對象。擁有博士學位,缺乏自信,在眾人面前歪著頭,低垂著,講話聲音輕輕的,怯怯的。在主持人鼓勵下,膽小的女兒大聲說出 "媽媽包辦我人生" 的痛苦經歷。女兒每說一件,她媽媽都理直氣壯地頂回:"這是為你好"。
34 歲的女博士在講述自己種種委屈過程中,數次縮腰蹲地,身體瑟瑟發抖,歇斯底裡地大哭大喊:"媽媽,我不需要你這樣愛我!" 而那位母親依然剛硬地站著,態度決絕:"我是為你好呀!" 這份何其沉重的愛,活活要把她女兒壓死,逼瘋。
再說那個,天天面對一群吵吵鬧鬧、調皮搗蛋學生的崗野老師,他疲倦極了。回到家,無精打採地蜷縮在沙發上。已為人母的姐姐,覺察出弟弟情緒低落。叫兒子找舅舅玩,鼓勵舅舅。外甥騎到崗野身上,面對面緊緊地摟著崗野,一遍一遍地輕語:"舅舅加油,舅舅加油,舅舅加油......"。崗野的心軟了,化了。伸出手,緊緊地擁抱著外甥。
他姐姐說:"那個孩子在模仿我,我對孩子溫柔,孩子就溫柔對對待他人,所以疼愛孩子世界就會和平,母親的工作很偉大吧。"
第二天,崗野老師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的家人擁抱學生。學生說這作業太奇怪了,不想做。這是作業,必須完成,崗野堅持。學生問跟貓擁抱可以嗎,跟寵物擁抱可以嗎?老師說是跟家人擁抱。學生問跟布偶擁抱可以嗎?不可以,是跟活的人擁抱,老師強調。
雖然在老師面前,孩子們表現出各種不情願,但大部分還是完成了作業。第二天來校,老師問同學們跟家人擁抱時的感受,同學一個個輪流過來說:舒服,高興,懷念,冷靜,可愛,安心......
當學生問及為何布置這麼奇怪的作業,岡野匡說了一通,都找不到合適的感覺來形容 "擁抱" 這種不可思議的感覺。最後他說:"老師希望大家能成為,將感受到的美好無私分享給別人的人。"
在這快節奏忙碌旋轉的生活中,我們得時不時地慢下來,陪同孩子走路,聽聽孩子的聲音,感受孩子的切實需要,給孩子一個結實的擁抱。
對孩子而言,世界是個美妙的地方,人生是趟有趣的旅程,乃因父母有愛的陪伴,老師有愛的教育。